竹溪县兵营镇位于秦巴山脉,山脉深处的银杏村,曾困于群山环抱的闭塞,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紧巴日子。如今,层层烟田在山坳间舒展,烤房里的烟叶清香裹挟着丰收的希望。这个深山村落的蜕变,正是村党支部以党建为舵、党员为帆,靠着一股“勤”劲,以村集体烟叶产业为引擎,带领群众闯出的特色致富路。
党委领航,构想山坳里的“金叶子”
“以前守着茶叶,老百姓只能维持温饱。村里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啊,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着几亩薄田‘望天收’,产业也单一,账户上更是常年‘光屁股’。”银杏村党支部书记黄朝树蹲在烟叶地里,指尖捻着一片厚实的烟叶,话语里藏着曾经的焦虑。那时的银杏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致富无门,党支部虽有心带领大家突围,却始终缺一个精准的突破口。
转机出现在去年秋天,兵营镇党委带着各村“两委”赴邻镇考察,三个烟叶种植村的红火景象让黄朝树眼前一亮:同样是山地,人家靠烟叶让全村经济翻了番。回村路上,他望着车窗外的山峦盘算:“咱村的黄土地土层厚、透气好,海拔和光照条件不比邻镇差,老辈人零星种过烟叶,只是缺规模、少技术。”
支部会上,黄书记抛出想法:“党组织就是群众的主心骨,咱得把资源盘活、把人心聚起来!”最终形成共识:以党支部为核心,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烟叶产业。“群众信不信,就看支部敢不敢闯。”黄朝树在党员大会上拍了板,“我们党员先试,成了带群众干,赔了算集体的!”
党员带头,啃下种烟这块“硬骨头”
很快种烟的消息在村上传开了,可难题却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要过好群众这一关。在群众会上有不少群众发出质疑的声音:“前些年村上就种过这玩意儿,咱没技术,种出来的烟叶都没用啊,现在再种能有人要吗?赔了咋办?”“家里就老两口,哪有力气伺候这‘金贵’庄稼?种烟叶费力气,还得建烤房,哪有钱哟。”面对各种声音,黄书记没急着反驳,先是给大家算了“三本账”:“我们先看看这对比账——一亩烟叶抛开成本,保底可以收入2000余元,是玉米土豆的两倍多;再看看种烟的保障账——镇政府联系了县烟草公司技术员全程指导,成熟后统一收购;做事多少都有风险,我们种烟的风险账——党员带头试种,亏损由集体承担。大家伙有顾虑的不着急种嘛,先看看再种。”
“我是党员,我先上!”村里的一名老党员第一个报名,后备干部陈少虎紧随其后:“我在网上查过,好多山区靠烟叶富了,我年轻,能学技术!”村民孙永根听到后积极加入了队伍:“你们敢领路,我就敢跟着干!”还有村民说道:“地我种不动,但可以租给集体,也算尽份力!”
土地整合是块“硬骨头”。村里的坡地零散,种烟要连片就得平整土地、修灌溉渠。大型机械去不了的地方,村民们就拿铁锨、锄头一点点挖,肩挑背扛运土填沟。50多岁的老党员,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家人上工,“村委又出钱又出力地带头干,咱老百姓还能怕累?”银杏村用了两个月,硬是整平300余亩坡地,建起两座育苗大棚,引来山泉水并修起蓄水池。
党群同心,攻克技术难题育“金叶”
烟叶种植讲究“三分种、七分管”,打顶、抹杈、防治病虫害都有学问。镇政府请来县烟草公司的技术员驻村指导,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在田间地头当“学生”,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技术员说打顶要留多少片叶,我就数着数儿来,一点不敢错。”
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干旱,当初建的蓄水池派上大用场。村“两委”分组轮值,凌晨就背着水管去烟田浇水,确保每株烟苗都喝上“救命水”。“党员凌晨三点就下地,我们哪好意思偷懒?”村民们自发加入浇水队伍,300余亩烟田在村民的辛劳付出下没受旱情的影响。
当前,银杏村已经到了烟叶烘烤环节,最考验烟农的耐心。烤房温度控制是关键,高了低了都会影响烟叶品质。村合作社安排专人轮班守烤房,定时记录温度,整夜不合眼是常事。“现在正是烤烟的关键时候,虽然天气炎热,我们在烤烟房闻着烟叶味儿就已经感受到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再累也值得!”烟农们清笑着说。
如今,银杏村的首批烟叶即将采收,预计带动群众增收50余万元。看着烤房里金灿灿的烟叶,黄书记在支部会上感慨:“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产业兴不兴,核心在党员。只要咱党组织把群众拧成一股绳,再难的路也能走出希望!”
山坳里的“金叶”迎风摇曳,不仅映照着银杏村的新生,更印证着一个真理: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从秦巴山区的烟田到广袤乡村的田野,只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能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基层广袤的土地里高高飘扬,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王钰雯)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