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清晨五点晨光穿透薄雾天地渐渐明晰。在竹溪县兵营镇明家梁村楠柴沟的高山深处,群山环抱,云雾缭绕50余亩标准化烟田碧浪齐涌烟叶肥厚,翠光欲滴。
烟田内,活跃着烟农忙碌的身影,有的采下带露的烟叶,有的将烟叶整理成束打卷,有的扛着烟捆搬运上车,农用车上的烟捆很快码成梯队。
晨曦漫过整齐的田垄,烟农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晃。这番忙碌的场景,正成为兵营镇一千余亩烤烟富民之路的序曲,每片烟叶都承载着烟农对丰收的期许。
党建引领吹响烤烟种植“冲锋号”
提到种植烤烟,许多兵营人都会摆摆手:“种烟?难啊,当年亏得惨呐!”这份顾虑,像是一道无形的屏障,阻隔在兵营镇烤烟产业发展的征途上。二十余载光阴荏苒,那场因交通闭塞、技术匮乏而折戟沉沙的烤烟尝试,一直是兵营镇许多烟农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产业振兴的号角再次吹响,兵营镇党员干部们没有退缩。他们深知,破冰的关键在于重塑信心、引领方向。
“当年都亏了本,现在就能挣到钱了?”面对群众的疑虑,一支由镇村干部、烟站负责人、党员骨干组成的“先锋队”先后走进顾远明、邵传奇等三十余户老烟农家中,他们带着真情实感走村串户做思想工作。从集中育苗、保险托底,到保底收购、技术兜底,掰开揉碎地讲解当前扶持政策的新变化,一笔笔清晰明了的经济账,逐步打消了“成本高、风险大”的担忧,烟农的心结逐渐解开。
同时,为彻底破解发展瓶颈,该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组织镇村干部、产业大户、返乡能人赴丰溪镇、天宝乡等地考察学习。考察团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带回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兵营镇2025年度烤烟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镇党员干部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行动,吹响了全镇烟叶种植的“冲锋号”。
干群齐心打好抗旱保烟“主动仗”
初夏,当承载希望的烟苗刚刚在兵营镇各个育苗大棚里扎下根须,一场多年不遇的持续大旱便汹汹来袭。烟农们望着久旱无雨的天空,眉头紧锁,心头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这无情的旱情一点点蒸发。
“这烟苗要是栽不下去,或者栽下去活不了,今年一年可就白忙活了!”烟苗到了非栽不可的季节,烟农焦虑的情绪还在田间地头蔓延。
旱情就是命令,移栽保苗刻不容缓!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烤”验,兵营镇党委第一时间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将“抗旱保苗”作为产业第一要务,先后7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抗旱保烟方案,镇党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10余次深入烟田现场办公,研判会商旱情,精准掌握“哪里最旱、哪里最急”。
同时,该镇组建10支抗旱“突击队”,深入各村塘堰、水库、水窖,查找所有可用水源;镇党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筹措抗旱资金,购买水肥一体机8台、1000升应急水箱15个、水泵12台、水管15000米;镇政府紧急调配4台水车,调用400余个全新垃圾桶作为临时储水装备,将汩汩清水送至各村烟地干涸的垄沟,为抗旱一线输送“硬核”保障。
一场干群携手、人机联动的抗旱“攻坚战”在兵营镇广袤的田野上全面铺开。一周后,移栽的烟苗焕发了新的活力。一片片翠绿的新叶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烟农们紧锁的眉头也随之舒展开来。
科技赋能点燃致富“新引擎”
“二十多年以前,烤烟都是烧柴,既不环保,效率也很低,每晚都要熬夜。现在用上了生物质燃料和智能温控系统,简直太方便了。”明家梁村烟叶种植大户郑实青站在烤烟房前,难掩激动的心情。
今年以来,兵营镇新建70余座智能烤烟房,全面推广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与传统柴火烤烟房相比,生物质烤房具有升温快、稳温强的特点,可以精准控制烘烤温度,缩短烘烤时间。部分烤房还配备了自动升降机,实现了高空作业落地化、高效化。
烟叶烘烤前,编烟是一道关键而复杂的工序。在银杏村三吉垭烤房前,烟农们正动作熟练地使用“梳式烟夹”固定烟叶。一夹一卡之间,烟叶便整齐排列在烟夹上。
“以前烤烟都是用竹竿编烟,编一竿烟至少要20多分钟。”银杏村党支部书记黄朝树指着新型农具介绍,“现在为农户推广这种烟夹,‘编烟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不仅节约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效率,5分钟就能完成一杆。”
7月初,走进顺风雨村鸳鸯池标准化示范烟田,烟叶碧浪翻涌,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旋翼卷起的气流将雾化药液均匀铺展在烟叶上,“无人机”植保飞防精准护航烟叶生产成为常态。
从肩挑背扛的汗滴禾下,到指尖遥控的科技烟田;从烟熏火燎的烘烤焦灼,到智能温控的金叶蜕变,一场因科技而引发的农业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过去条件落后,我们只能‘单打独斗’,技术全靠自己摸索,遇上困难只能干着急。”顺风雨村烟农顾远明细说着变化,“如今是党委政府领着干、帮着干、兜着干!我们有信心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烤烟产业已成为该镇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随着全镇70余座生物质烤房陆续开烤一千余亩烟田的丰收让全镇300余户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金灿灿的烟叶承载着烟农丰收的喜悦正汇聚成强村富民的澎湃动能,为兵营镇的明天描绘出更加灿烂的“金色”图景。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