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溪县新洲镇的群山之间,一场“林业+”的绿色变革正悄然上演。从双龙村的蜂箱缀满枝头,到吴家湾村的射干铺展绿意,再到新发村的芍药点缀山间,这片沃土上,林下经济正以蓬勃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一村一品林下藏着“致富密码”
立足山林资源禀赋,新洲镇在“林业+”模式下深耕“一村一品”,让每个村落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
双龙村的山林间,600多笼蜂箱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树荫下,宛如一座座“甜蜜银行”,成为村民眼中最珍贵的财富。依托得天独厚的林下生态环境,这里的蜜蜂采撷百花之精华,酿出的蜂蜜色泽醇厚、口感清甜,一上市便成了市场追捧的“香饽饽”。村民们通过养蜂合作社抱团发展,从蜂蜜采摘、加工到销售形成完整链条,每年为养蜂户增收数万元,“双龙蜂蜜”的招牌越擦越亮,村民们的笑容也越来越甜。
吴家湾村则将目光投向了中药材种植,林下射干成为了村里的“当家花旦”。射干喜阴湿、怕暴晒的生长特性,完美契合林下天然的遮阴环境,与树木形成“共生共赢”的生态链。村民们在林间套种射干,既不影响林木生长,又能增加药材收益。如今,该村的射干种植面积已达150亩,预计今年亩产射干干货可达150公斤以上,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亩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户致富带来显著成效。不仅如此,射干种植还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增收,林下药材已然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新发村的果药间作基地,更是新洲镇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曾经,这里的幼龄茶园植株小、行间距宽,大部分地块闲置,杂草丛生。为破解“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难题,该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思路,引进专业市场主体,探索出“幼龄茶园+脆李+芍药”的套种模式,打造出“树上产果、树下生药、以短养长”的立体经济模式。脆李每年3月开花、6月结果,芍药每年5月开花、三至四年可采收,二者错峰生长、互不影响。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提高了脆李的糖度和芍药的有效成分含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多元化利益联结方式,基地带动周边80余户群众增收,曾经的“闲置地”真正变成了“致富田”。
蓄势待发新项目续写“绿色篇章”
在现有林下经济成果的基础上,新洲镇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持续挖掘山林潜力,为“林业+”模式再添新注脚。根据前期实地摸排,下一步,贺家湾村林下生漆与射干套种项目即将启动,为绿色发展再拓新路径。
竹溪大木漆久负盛名,作为一种天然涂料,具有耐腐、耐磨、光泽度好等优点,市场需求稳定。该镇结合地区发展优势,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调研发现贺家湾村山林气候湿润,非常适合漆树生长,而在漆树林下套种射干,既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形成“上层漆树、下层药材”的立体种植模式。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还能吸纳村民就近务工,让更多人共享林下经济的红利。
“我们要让山林资源‘活’起来,让绿色发展的动能持续释放。”新洲镇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无论是已见成效的蜂蜜、射干、芍药产业,还是即将启动的生漆项目,都是以绿色为底色的增收实践。未来,该镇将继续深化“林业+”发展模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更多村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幸福生活,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群山之间徐徐展开。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新洲镇用林下经济的生动实践证明,绿色是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也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强动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更多“林下奇迹”正在酝酿,等待着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