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蝉鸣还在耳畔残留着最后一丝慵懒,初秋的风已悄悄为溪城的梧桐叶染上浅黄。沿着竹溪河岸漫步,从蒋家堰镇到水坪镇,曾经或淤积或杂乱的河道早已换了模样——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岸边的绿植肆意生长,亲水平台上满是惬意的市民。这条贯穿溪城县域的“母亲河”,正以一场惊艳的蜕变,成为“溪城蝶变”最生动的注脚,也书写着竹溪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亮眼答卷。
从“期盼”到“沉醉”
河心岛畔绘就亲水新图景
“快看,水里有小鱼!”在竹溪河西关段的江心岛,孩童们的欢呼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放眼望去,成片的荷花铺满水面,翠绿的荷叶层层叠叠,粉色的荷花点缀其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景致在此刻具象化。岸边的青石板亲水平台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老人们搬来小马扎围坐聊天,孩童们拿着水枪追逐嬉戏,还有年轻人铺好野餐垫,伴着微风享受悠闲时光。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天空中的流云与岸边的绿树一同倒映在水中,随手一拍便是一幅治愈系风景画。深吸一口气,荷香的清甜、青草的鲜嫩气息与湿润泥土的芬芳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
“我家就在对面,之前这里的岸边总有垃圾,河水也不清澈,大家路过都要绕着走。”家住蒋家堰镇岳王庙村的曹玲玲回忆道。如今,这里成了她休闲小憩时必来的“打卡地”,“河道改造后,绿树成荫,水也变清了,空气也变好了,每天吃完饭,我们都会带小朋友过来转一转,家里的老人也爱来这里散散步。”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家住蒋家堰镇关垭村的许阿姨便开始循着沿河步道健走。在她身后,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进来,有的慢跑,有的打太极,有的带着宠物散步,热闹却不嘈杂,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不少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等待捕捉落日余晖洒在河面上的绝美瞬间;还有年轻人骑着单车,沿着河岸欣赏夜景,任晚风拂面,格外惬意。
“这里的变化很大,来这歇凉的人也多了!”许阿姨道出了溪城百姓共同的心声。
如今,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竹溪沿河的步道、公园、亲水平台,都成了大家最爱去的地方。散步、慢跑、健身、带娃、下棋……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从“施治”到“治本”
科学治理唤醒河流生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份让居民们交口称赞的惬意,背后是竹溪县委、县政府“还河于民、还绿于民”的坚定决心,更是一系列科学治理举措的落地生根。近年来,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一场“让河流重获新生”的战役正式打响。
清淤疏浚让原本狭窄淤积的河道重新“呼吸”。自开展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以来,相关单位组织机械、人力对河道内的淤泥、垃圾进行全面清理,累计清淤量达数万立方米。“以前河水流动慢,一到雨季就容易积水,清淤后河道变宽了,水流也顺畅多了。”县水利和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雨污分流从源头守护水质。自雨污分流管网项目建设以来,竹溪县共统筹各类项目11个,累计完成主管网铺设163.7公里、支管网铺设57.3公里;开展污水处理设备维修改造,有效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国道沿线污水治理效果明显,实现沿岸居民小区、商铺、企业管网全覆盖,让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再直排河道。同时,在河道沿线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对收集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河水污染问题。
生态护坡技术的推广,更是为河流筑起了“绿色屏障”。施工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护坡,改用生态袋、格宾网等材料,在堤岸上种植芦苇、菖蒲、美人蕉、荷花,这些植物不仅能稳固堤岸,还能美化环境,为鱼虾、鸟类等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如今,俯身细看,清澈的河水中,水草肆意舒展,小鱼群在其间自在游弋,五颜六色的花朵争相绽放,白鹭觅食、蜻蜓点水,好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生机盎然的景象。
从“守护”到“传承”
守水护水已融入城市血脉
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境内197条大小溪流奔涌不息。为肩负好“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竹溪县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守井人”责任体系。447名各级河长与1000余名专职巡护员,织密了覆盖全域河流、库塘的管护网络,确保责任无死角、监管无盲区。217支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名志愿者成为河湖岸线的“常驻卫士”。
每周五,在竹溪县的河流溪畔,总能看到一群群“志愿红”活跃的身影。他们或沿河清理垃圾,或向村民宣传护水知识,风雨无阻。这是竹溪县“缘溪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竹溪县构建“河长制+守井人”立体护水体系、守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一泓清水的坚实行动。这份对清水的守护,正从一代人传递到另一代人,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溪城最动人的底色。
从淤积杂乱到清澈秀美,从无人问津到热闹非凡,竹溪河的蜕变,是竹溪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家园日渐宜居、百姓日子愈发滋润的温暖见证。如今,这条绿色动脉正以愈发秀美的姿态,流淌在竹溪大地,滋养着一方百姓,也见证着溪城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朝着更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