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通讯员陈佼 江玲 万元洪)二十一世纪初的竹溪一中处在教育教学质量急待提高与学校师资、学生生源及硬件基础较薄弱的多重困境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等“灰色教育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从困境中走出来,竹溪一中人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与推进,渐渐驱走课堂的阴霾。
“三转五让”是起点
2002年,竹溪一中开始学习借鉴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总结。我们组织老师反复学习、讨论,逐步将“三转五让”落实到自已的课堂教学中。“三转五让”成为竹溪一中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开始,使该校课改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有效课堂”打基础
2007年,十堰市教科院下发了《关于规范教学行为,构建有效课堂的实施意见》。“有效课堂”基于“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实施“一树一案四清”(一树是师生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建构,一案是教师将教案、学案、练案三案整合形成“教学案”,四清是所学知识要求月月清,周周清,日日清、课课清)教学行动。该校迅速行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对照标准,查找不足,改进方法。成立了构建有效课堂工作领导小组,对有效课堂构建进行全面领导、督促和检查,成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小组,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与指导。在推进“有效课堂”过程中,有明确“生本”理念引领、具体操作方法、相应的督查和指导机制,“有效课堂”改革的推进比“三转五让”更加有效深入,老师的“生本”观念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为形成具有竹溪一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这一阶段,教师由关注自己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这一时期,学校开始每学期在学生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善,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增强,教师对学生学的指导更有效,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高考及统考成绩在与十堰市同类学校的差距逐年缩小,并呈超越之势。
“乐学课堂”成特色
500多年前,竹溪一中的前身——竹溪黉学建立,在竹溪境内播下了儒学文明的种子。通过对学校500年办学历史的提炼,结合“有效课堂”的构建实践,在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中,2009年,竹溪一中确立了“乐学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融汇新课程理念中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思想。经过全体教师的广泛讨论,初步提炼总结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乐学”思想:一是愉快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习的态度,从而乐此不疲;二是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乐而忘返;三是在精神层面上强化道德意识,发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升精神境界,形成自主发展的精神力量。至此,该校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走到新的阶段,“乐学课堂”开始具有了阳光课堂的生命性、幸福性和发展性。在这样的课堂上,生生、师生间交流互动热烈,教师激励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学生变得阳光自信、学的积极主动,在这种民主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更加乐学,老师更加乐教、善教。
2010年,竹溪一中被确立为湖北省课改样本校。面对新的机遇,学校总结多年课改经验,确立了“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机遇,创办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方向。竹溪一中在阳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实践,使孩子们在课堂的阳光沐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让老师们在其中体验和享受教育的幸福。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