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 正文

县公路局:打造一条“生态路”

时间:2014-11-17 08:39:15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县公路局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通讯员 吴德华
“这条路修得既宽畅平整、又没有破坏公路沿线的植被,是一条‘生态路’……”这是前不久公路专家检验十巫路向(坝)双(桥)段路面改善工程时的肺腑之言。
修路必须开挖,开挖又难免破坏公路沿线的生态植被。作为负责修建十巫路向双段的县公路局和施工单位县飞天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是如何做到修路、环保两不误?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留住青山绿水
十巫路向双段全长37公里,穿过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生长着多种珍稀植物。修路必须开山炸石,而十八里长峡内的生态又必须得到有效保护,这一矛盾摆在了公路交通人面前。
县公路局领导班子通过对制订的多套修建方案反复论证,决定采用多做岸、少开挖,修路环保两不误的修建方案。
此前,该局争取国家对十巫路向双段路面改善工程立项,并请环保部门对整个工程进行环保评估,将建设期内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纳入建设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同时把环保目标任务及环境影响评价写进工程承包合同。
去年夏天,因山洪暴发,十八里长峡峡口垮塌数千立方米的岩石,把河水堵成了“堰塞湖”。为不污染河水,该局没有采取用炮炸的快捷方式,而是用挖掘机一点一点把大石头凿开,然后再在大河两边做挡水墙,保住了一河清水及河两岸的生态植被。
保护原始生态
该局在施工中,凡涉及到公路内外边坡上生长有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路段,工程技术人员都会增设挡墙,为珍稀植物系上“保险绳“。仅此一项,多做外驳岸、内挡墙100多处2万多立方米,多投入数百万元。
在十八里长峡内大修改善路基路面,需要大量的砂石料。如果就地开采,每立方米可省运费40元,但会破坏十八里长峡生态环境。为此,施工人员宁可从30多公里外的大河及竹山柳林采备调运砂石料,多花运费500多万元,也没在十八里长峡内开采砂石料。该局还投入100多万元,添置了高效环保、用燃煤炒拌油籽的新型机械设备,代替了用柴火炒拌油籽,不仅保护了一方青山,而且大大降低了烟雾灰尘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该局对路基统一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抬高0.5米,不仅减少了水毁,提高公路抗灾能力,而且消化了所有修路废渣。工程项目部还尽量做到修路与支农相结合,修路与便民相结合,修路与治理污水、美化环境相结合,为公路沿线群众修引水涵洞40余道、建排污下水道300多米,把水害变成水利。
栽植树木绿化
今年春秋两季,该局组织路政、养护、工程队等相关人员,成立了植树造林专班,调集装载机、挖掘机、运输车、洒水车等大型机械设备,采取用挖机挖大窝、栽大树的办法,在向坝高泉至双桥长岭沟垭子公路沿线栽植水杉、垂柳、枇杷、华山松、鹅掌秋、红叶石楠等风景树、果树等上万株。由于栽植的树木较高,收到了当年栽树、当年成荫的效果。
公路两旁都是农民的责任田,为不影响农作物生长,该局与当地群众协商,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地段全部栽植风景树,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地段一律栽植果树,并与群众签订协议,树木产权归公路局、水果采摘收入归农户、树木管护双方负责,受到公路沿线群众的一致支持,路边树成活保存率达95%以上。
如今,十巫路向双段路面改善工程已基本竣工,不仅为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为竹溪“绿色崛起”增添了一道引人注目的绿色长廊。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