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光,听蝉鸣夏。在竹溪县丰溪镇凉桥村中药材产业园的清晨,总是从一阵细密的“沙沙”声开始,107亩中药材产业园育苗基地里,旋转喷头正带着水雾缓缓转动,青风藤的卷须、重楼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这不是雨水的馈赠,而是智能喷灌系统精准“配送”的甘霖。“以前挑水浇地,肩膀磨出血泡都浇不透;现在动动手指,几小时就把多亩地浇得匀匀当当。”村党支部书记郭姗笑着说。
昔日之“悬”:旱涝无常,种药心忧
凉桥村的山场土壤,本是道地药材的“天然温床”。青风藤、八角连、天麻、重楼这些在市场上抢手的药材,在这里长得格外精神。可就在几年前,村里人提起种药材,总免不了叹气。“不是品种不好,是抗旱难,跟不上趟。”药农汤显华回忆,那时大棚里的幼苗全靠人工挑水,两个人一天顶多一亩地;林下的药材更“娇气”,全凭老天爷赏饭吃。天旱时,药材叶子卷得像鞭炮,长势参差不齐;雨水多了,又成片烂根,病虫害也跟着来。“产量一年一个样,品质更是没谱,收购商压价都压得理直气壮。”63岁的村民刘冬竹种了多年的重楼,最懂其中的难:“每逢大旱,我凌晨四点就要起来挑水,不但费力,重楼还会减产。”那时,村里人种药材,就像把收成“悬”在天上,旱时盼雨、涝时愁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焦虑。
当下之“稳”:精准灌溉,育苗无忧
转机出现在今年。一套覆盖全园的喷灌系统在产业园落地,密密麻麻的喷头,成了药材的“贴身管家”。走进标准化大棚,贴着地面的微喷带正喷出雾状水流,水珠细得像烟尘,落在青风藤幼苗根部,一点不浪费;高处的旋转喷头360度转动,水流划过弧线,把每一寸土地都照顾到。
“这系统比老把式‘懂行’。”郭姗蹲下身,指着旋转喷头说,能实时测湿度、看天气,再对照每种药材的“喝水时间表”来操作。重楼长块茎时需水量大,我们就多喷几次;青风藤扦插的时候要控水,土壤积水防止枝干腐烂,就“点到为止”。旱涝保收不再是梦。
喷灌之“富”:产业升级,生活向好
喷头转起来的时候,变化可以看得见。最明显的是人力省了。以前3个人浇一亩地要忙大半天,现在只需启动开关,几小时就能浇完整片园,人力成本降了六成多。更让人振奋的是药材品质:今年育苗的新品种药材长势喜人,“按这势头,全园产值会有明显提升,比以前赚得更多!”负责人算起账来,眼里闪着光。
村民们的日子也跟着“水涨船高”。40多户人家把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每年有稳定租金;20多个村民成了“产业工人”,管护药材、巡检喷头,活儿轻松离家近。“我家5亩地流转出去,一年租金1000元,我在园里干活每月至少能挣到1500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返乡照顾独居母亲的村民刘斌边检查喷头边说。
额外之“喜”:多元受益,幸福升级
如今的凉桥村,喷灌设施增加一套过滤系统后,喷头不仅浇活了药材,更解决了凉桥1组87户276人的安全饮水,自设备通水后,土壤再也没出现过板结,老百姓再也没有因为天气因素不能正常用水。湖北正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育苗技术人员张红看过都说:“这小喷头转出了大效益,既控住了中药材育苗的投资风险,又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也给山区农业升级蹚出了好路子。”
夕阳西下,喷头收起水雾,药材叶片上的水珠反射着金光。凉桥村的田埂上,村民们说着收成,笑声混着晚风飘得很远——当灌溉从“靠天”变成“可控”,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不只是饱满的药材,还有稳稳的幸福和看得见的希望。(郭婷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