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龙坝镇的清晨,总被一抹鲜活的绿唤醒。9月10日,天刚蒙蒙亮,红庙村70亩韭菜基地里已热闹起来——村民们弯腰躬身,指尖轻拢间,一捆捆带着晨露的韭菜便整齐码放,特有的辛香混着泥土气息在田间弥漫。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海”,正用蓬勃长势,讲述着龙坝镇以小韭菜撬动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标准化种植筑牢产业“压舱石”
“以前种韭菜凭经验,现在靠标准,产量质量都翻了番!”龙坝镇韭菜基地负责人贺标蹲在田埂边,指着长势均匀的韭菜介绍。近年来,该基地锚定“绿色、优质、高效”目标,构建起全流程标准化种植体系:从筛选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到施有机肥,再到采用物理诱捕、生物防治技术应对病虫害,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和台账记录。
“目前,亩产能达到2500到3000斤,按市场价算,年产值很可观!”贺标算起“收益账”时格外笃定。标准化种植不仅让韭菜品相鲜嫩、口感上乘,更让产量实打实翻番,为产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链上发力让“鲜韭”跨山越市
“早上6点采摘的韭菜,中午就能送上十堰、襄阳的超市货架!”贺标指着满载冷链箱的货车,语气里满是自豪。依托十堰竹溪亨运集团成熟的物流网络,龙坝镇量身打造“红庙蔬菜”冷链配送体系,从田间分拣、快速预冷,到全程低温运输,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把控,最大限度锁住韭菜的新鲜度,彻底打破了山区农产品“运输难、保鲜难”的瓶颈。
更让产业“活”起来的是数字赋能。企业专门组建专业团队,开发“云菜通”智慧农业销售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销售格局。客户打开平台,既能实时查看韭菜生长的直播画面,直观了解种植过程;又能一键在线下单,形成“产供销”无缝衔接的闭环。“数字化让我们的韭菜不仅卖得远,价格还更稳定。”贺标说。
富民为本让“韭香”飘进百姓家
“在这里干活,既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在外打工舒心多了!”红庙村村民王大娘一边麻利地捆扎韭菜,一边笑着算起“民生账”。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始终是村民的“钱袋子”。基地常年吸纳30余户村民稳定务工,仅务工费每年就支出40万元左右;不少村民还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部分农户更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实现了“一地生多金”。
谈及未来,贺标思路清晰:“下一步不仅要扩大种植规模,还要往深加工方向走,开发韭菜花、韭菜酱等产品,把一根韭菜的价值‘吃干榨净’,让韭菜产业真正成为龙坝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龙坝镇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以“强产业、促融合、兴乡村”为主线,推行“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境内的亨运、龙湖韵、三道寨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20余家粮油、蔬菜种植大户,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与种植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多点开花、提质增效。
( 责任编辑:徐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