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县,却因大量珍贵简牍的出土声名远扬。走进云梦县博物馆,一件件精心展陈的文物氤氲楚韵秦风,令人目不暇接。
云梦县博物馆外景。吴君摄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
“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殷殷嘱托,字字千钧。
如今,很多人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尺寸简牍中真实鲜活的历史故事,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馆二楼,两件木牍家书人气颇高。“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不少游客逐字逐句品读。
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木牍家书。李洋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件木牍出土于睡虎地4号秦墓,是战国时期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写给家人的信。据考证,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书实物。
527字的家书中,问候之语频频出现。“黑夫”与“惊”不仅介绍他们在军中的情况,向家里报平安,还牵挂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向母亲和兄长问安,关心姑姐生孩子是否顺利,叮嘱媳妇不要去离家太远的地方捡柴火。字里行间透露出普通士兵对家人的牵挂,这也是千万普通人为家为国的缩影。
方寸藏万象,往事越千年。由殷商至魏晋,简牍是中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最主要的书写载体。翻阅简牍就像是打开古代的“百科全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李洋摄
展出的《秦律十八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田律》明确提出“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体现出保护生态、顺时施政的智慧;《金布律》要求一钱以上的物品,需用小木牌标明价格,维护交易公平。
《为吏之道》开篇即强调“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 (无)私”,体现了古人对官吏的朴素要求,很多思想至今仍可镜鉴。
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李洋摄
出土于云梦郑家湖墓地的“中华第一长文觚”,造型十分独特。它是用一截圆木竖着剖开做成的,上书约700字,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长文觚。其上记载了谋士“筡”游说秦王停战止戈的故事,透露出时人苦于战乱的心境。
……
漫步展厅,仿佛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每每使人感慨,“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激励人们“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如今,科技为考古和文物修复插上翅膀,一简一牍中蕴藏的文化密码被不断释读;云梦县博物馆实施展陈提升工程,新增AR魔墙、沉浸式展厅、秦简书写台等设施,将文化“融”入体验。
知所何来,方明所往。古老的简牍,正在绽放新的光彩。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