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船北马”到“南港北铁”,襄阳港重塑“通江达海”新格局

时间:2025-08-18 23:16:24      字体:  打印  播放

近日,襄阳小河港呈现一派火热景象:多艘货船列队等待进港,集装箱龙门吊在骄阳下挥动巨臂。在这其中有5000多吨的硫磺是从中东进口到江苏镇江,经过武汉的阳逻港,最终到达襄阳小河港,随后将会分装到襄城、南漳以及宜城的各大化工企业。自投产以来,这座汉江新枢纽已承运货物种类达40个,开通航线42条,货物吞吐量累计突破200万吨。港口水路直通长江全流域,依托水铁联运辐射西北腹地,国际航线更触达五大洲三大洋——千年古渡正焕发现代枢纽的蓬勃活力。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热映剧《长安的荔枝》重现盛唐荔枝北运的传奇,三条运输线皆过襄州的设定,恰是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基因的生动注脚。荧幕上唐代驿使在襄阳码头争分夺秒转运荔枝;荧幕外,一场重塑黄金水道的现代战役正在这片日夜兼程的土地上接力。

破瓶颈:疏通千年水道的现代梗阻

站在兴隆船闸项目建设现场,焊花飞溅如星雨。“这个卡住汉江咽喉20年的‘血栓’,目前作为汉江首座2000吨级二线船闸,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负责人向继华介绍道。历史上千帆竞发的汉江航道,曾因枯水期通航能力骤降至500吨级而黯然失色。

疏通梗阻的战役在审批战场率先告捷。当雅口枢纽二线船闸面临生态红线等复杂审批,襄阳市交通专班携带尺余厚的可行性报告多次前往北京,创新“并联预审”机制,将常规一年的流程压缩至5个月。在汉江丹江口至襄阳段不衔接段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前,他们更未雨绸缪争取到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为工程注入关键动能。目前,总投资约13.99亿元的兴隆枢纽二线船闸正有序推进,预计2027年6月建成投用后,汉江航道“肠梗阻”将彻底消除。

筑枢纽:重塑通江达海的战略支点

唐白河港区建设工地上,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襄阳城区崔家营以上货运港口设施零的突破,进一步提升襄阳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项目经理杨劲松介绍。三十公里外,老河口陈埠综合码头也正加紧建设,未来鄂豫陕三省的矿建材料将在此集散。

这些场景源自“双核五港区”蓝图的精准落地。当《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将襄阳港增列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襄阳组建攻坚专班,三个月完成原本需半年的规划环评。如今以中心城区港、小河港为双核的布局全面铺开:小河港疏港铁路二期即将接轨国铁网络;余家湖港危化品码头设计方案通过评审;曾荒废的长寿岛渡口经改造,今夏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

数据见证涅槃:2024年港口吞吐量达145.55万吨,较三年前激增8倍;水路货运量突破931万吨,同比增长6.38%;铁水联运业务逐步增长,煤炭、矿建材料、化工原料、砂石等大宗货物“公转水”明显。

向未来:从“南船北马”到“南港北铁”的跃升

在崔家营航电枢纽旁,电站安装的6台单机容量1.5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发电机组,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3.9亿度,每年创造经济收益约1.5亿元,为枢纽运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实现了“以电养航”的良性循环。

临港产业同步升级。小河港多式联运物流园内,陕西煤炭经铁路抵港后正装船运往武汉;唐白河港商品车滚装码头工地上,未来东风新能源汽车将由此分拨汉江流域。更宏大的交通变革在推进:襄荆高铁启动联调联试,“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即将闭环。襄阳市交通运输部门描绘着蓝图:“2027年汉江襄阳以下实现2000吨级直达长江,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500万吨,五大专业中心构建‘枢纽集成’新生态。”

启示录:黄金水道的复兴密码

晨曦中的汉江,首航船队正驶过整治一新的丹襄航道。这流动的画卷,正是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襄阳实践”。

战略远见奠定发展根基。加快布局的《襄阳港总体规划(2035)》储备项目达200亿元,精准承接国家汉湘桂大通道战略。攻坚精神破解历史沉疴,面对兴隆船闸等硬骨头,专班吃住在工地倒排工期。创新思维激活全链价值,从智慧航道建设到船舶新能源化,始终引领转型浪潮。正如最新研究显示:汉江航道提升后每吨货物运输成本降低32%,碳排放锐减58%,一条真正的绿色经济动脉已然搏动。

汽笛声响彻古渡口,载有河南汽车零部件的集装箱班轮正驶向上海洋山港。昔日荔枝驿站,今朝正崛起为辐射中西部的新枢纽。当汉江与长江在此激荡,一曲新时代的“通江达海”交响响彻云霄。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