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把2公里江堤装进电脑,新时代守堤人“上线”

时间:2025-07-13 21:25:34      字体:  打印  播放

7月11日上午11时,江汉区龙王庙沿河大道旁的堤坡热得发烫,戎明磊蹲在这里,仔细盯着一处六边石间的缝隙,额头汗珠晶莹。“江水退却后,砖缝被掏空了,得尽快修补。”他对身旁同事说道。

29岁的戎明磊工作于武汉市江汉区河道堤防管理所,曾获2024年度劳动生产优秀个人称号和2025年度武汉五一劳动奖章。长江日报记者眼前的戎明磊皮肤黝黑,沉稳内敛。他说:“当一位守堤人,面对滔滔江水,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更要有更多智慧和办法。”

在江汉区龙王庙沿河大道旁的堤坡上,戎明磊(左)和同事观察护坡石破损情况。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摄

脚走眼看手摸,每日徒步巡堤9公里

2021年11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专业毕业后,河南人戎明磊来到江汉区河道堤防管理所工作。该所管辖江汉区从三民路口至江汉关2.13公里长江、汉江堤防。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戎明磊深知堤防管理工作责任之重,“打个比方,堤防就如同一面墙,上面有任何孔洞、缝隙,都有可能造成江水溃入,威胁城市安全”。

2.13公里的堤防岸线,他平均每天要与同事走两个来回,步行距离约9公里,拉网式、全方位。他们紧盯堤脚、堤坡、堤肩、护坡石等,轮班全天3轮巡查。眼下正值汛期,虽目前江水退却,大家却无一丝松懈。

记者看到,巡堤路上,戎明磊时而在步道四处观察,时而走上护坡,蹲在地上用手触摸,“龙王庙江段水流冲力大、水情复杂,水流可能掏空、损毁堤防局部结构,必须睁大眼睛,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隐患”。

2.13公里的堤防岸线,戎明磊(右)平均每天要与同事走两个来回。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摄

扛闸条、战洪水,30多个小时硬刚不退

龙王庙,昔日的防洪险段。1998年,16名驻守堤坝的共产党员将“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竖在龙王庙,誓死保卫大武汉。

前辈们的抗洪故事,戎明磊很熟悉。刚来所里工作时,老大哥杭建权的讲述就让他热血沸腾。

1998年夏季,洪峰一波接一波地抵汉,杭建权和同事连续一个多月奋战在大堤上。江水只要上涨,大家就每人扛着三四十斤重的沙袋上堤,往返多次,又累又困,却无法坐下休息。由于持续水泡雨淋,不少人开始出现皮肤溃烂、浮肿,痛痒难忍。看着江涛汹涌,随时可能将堤上的人拍入江中,大家无人退却,而是憋着一股劲,用血肉筑起“长城”。

2024年6月22日至29日,长江武汉段水位陡然上涨3.76米,险情来势汹汹。

29日清晨6时,接上级单位指示,戎明磊和同事火速赶往港十八下码头,参与闸口封堵。这一战,就耗时30多个小时。

在滂沱大雨中,戎明磊和其他人员4人一组,将每根重达近三百斤的闸条一根根抬到闸口,直到次日清晨6时,众人搬完数百斤闸条,闸口才封堵完毕。此时虽已精疲力竭,但戎明磊没有休息,继续奔走在堤岸巡查险情。

去年长江高水位运行的43天里,戎明磊昼夜奋战在堤防上。这段投身防汛一线的经历,让这位年轻人对“守堤”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要不顾一切、忘我付出。”

脚板量出数据图,守堤用上新办法

可在同事们眼里,这个年轻的守堤人,好像又有些不一样。

巡堤空闲时,他总坐在电脑前,摆弄着一堆文字和数据。原来,戎明磊一直在琢磨提升河道堤防管理效率的新方法。

“堤防险情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能不能为堤防设施建一个数据库,让防汛处置更加从容?”2023年的一天,戎明磊萌生这一想法。于是他带着卷尺、本子就上了堤坝。

他来来回回地走,记录下闸口、护坡、戗台等堤防设施的尺寸、位置。回到家,又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了一套堤防资料电子档案库。如今,能为汛情处置提供实际参考的堤防设施数据已增加至100余组,他说没什么高招,就是脚板当尺,丈量出的。

为了让守堤工作更高效,他还牵头结合近年防汛工作记录,制定了《度汛调度方案》。“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26.46米时,开始对港十四、十五码头进行封堵……”方案详尽列出不同情形汛情处置方案。

近两年汛期,这套方案在防汛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闸口封堵需要多少物料、不同情况用何种方式处置,都有数据可查、有方案可参考。

目前,戎明磊正在采集数据、修正方案,积极联系第三方企业着手建设江汉区堤防信息化系统。这套系统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在堤防布设监控设备,结合先进信息化手段,将实现堤防设施一图可查、实时监控、自动预警,如同为堤防建起“全息图”。

“运用数字化科技,能减少守堤人眼看脚巡的重复性工作。”港十八下闸口前,戎明磊举目四望,用手指在空中连线说:“这个地方安装监控摄像头效果应该更好。”(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通讯员陈昱 刘静怡)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