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的清晨,薄雾轻笼青山,勾勒出静谧轮廓;竹溪的街巷,新砖叠映旧瓦,晕染出古韵风华;竹溪的夜空,灯火交织星河,描绘出现代图景。近年来,乘着湖北强县工程与城市更新的东风,这座藏于鄂西北崇山峻岭间的小县城,以山水为底、文脉为魂,通过历史街区改造升级,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书写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精彩答卷。
夜经济点燃新活力:光影里的文化新体验
初秋,夜幕降临,武陵不夜城褪去白日宁静。华灯初上时,霓虹与繁星交相辉映,河水倒映着斑斓光影,一幅热闹的夜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飞檐翘角在灯光映照下尽显精致,街边戏台传出婉转唱腔,墙面戏曲浮雕诉说着非遗故事——这里以本土非遗戏曲山二黄为核心,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景观与演艺,打造沉浸式戏曲主题夜游街区。
“以前啊,山二黄的表演场地简陋,台下观众寥寥无几,总担心这门手艺要失传。现在在这不夜城,专业戏台配上绚丽灯光,每场表演台下都坐满了人,还有游客为听山二黄专门从外地赶来,这门老艺术总算活过来了!”刚走下戏台的青年演员李静雯卸下戏妆后仍难掩激动。
漫步街区,山二黄唱腔传颂古韵,新开街的光影街,让游客在体验融合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的光影盛宴中,更能触摸到竹溪文旅融合的多元脉动,其开街即成为全国瞩目的文旅亮点。夜市摊位上,美食香气四溢,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戏台之上,精彩表演轮番上演,引得游客阵阵喝彩。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女士兴奋地说:“演出精彩,美食超多,在这里吃喝玩乐全满足,根本不想走!”
谁能想到,如今繁华的街区,曾是斑驳墙面爬满岁月痕迹、狭窄巷道承载居民叹息的老旧区域。如今,发展浪潮为其注入新活力,同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带动地方经济、传承文化的“夜经济引擎”。
老街巷焕发新机:烟火中的记忆新延续
晨光初照,东门老街在青砖黛瓦间显露出历史韵味。月光池畔,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古建筑,假山石景在阳光下明暗交错,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这条承载着竹溪人记忆的老街,曾因房屋设施陈旧、街道通行不畅等问题让人惋惜,如今通过升级改造,融入“竹溪美食文化”与“月宫传说”主题,打造月宫池文商旅综合体,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同时“穿上了新装”。
走进老街,青石板路延伸出历史厚重感,整齐有序的店铺汇聚本地特色餐饮与南北美食,既有传承数十年的老字号,也有融入现代创意的新门店。清晨时分,早点摊位飘出熟悉香气,老人们在月宫池边悠闲散步,孩子们在街巷里嬉笑奔跑,昔日老街,如今已然成为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的新街区。
“青砖黛瓦依旧,多了几分霓虹斑斓;儿时味道还在,老旧店铺焕然一新。” 本地居民王先生感慨道。改造后的东门老街,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延续了城市文脉。游客在此既能品尝地道美食,又能感受历史韵味,老街巷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记忆不褪色”。
新图景加速绘就:融合中的发展新跨越
从西关到东门,从夜晚到白昼,竹溪的街巷蝶变,不仅是面貌的更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这座小县城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商业为支撑,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依托资源到传递文化、打造体验的华丽转身。
在改造过程中,竹溪始终坚持“由表及里换新装”,既留住县城的韵味与从容,又注入现代生活的便捷与活力。无论是武陵不夜城的夜经济繁荣,还是东门老街的烟火气延续,都体现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让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如今的竹溪,正以一砖一瓦垒筑风貌,以一水一绿浸润生活,在街巷焕新中重构城市基因。文脉绵延生生不息,旅游烟火彻夜未央,这座烙印着传统记忆的古县,正大步迈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用文旅融合的新实践,书写着古今辉映的转型答卷,打造出一张展示城市魅力的“文脉新名片”。
( 责任编辑:徐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