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正文

身边的榜样丨山西姑娘扎根竹溪,最美青春在课堂绽放

时间:2025-09-12 08:37:35      字体:  打印  播放

在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位“90后”历史教师,她以十二年光阴为墨,书写对教育的坚守;她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教师,将人生三分之一的青春时光,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她就是市级优秀教师刘秀丽——既是唤醒历史尘埃的引路人,用生动讲述让泛黄典籍焕发生机;也是守护学生成长的明灯,以温暖关怀照亮青春征途。

以“坚守”为舵从“职场小白”到“历史明灯”

刘秀丽的家乡在山西,当年她奋力走出大山求学时,与荆楚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毕业时,她毅然放弃城市里的诸多机会,一头扎进鄂西北的深山,成为竹溪二中的一名历史教师。“历史是‘活’的现实,能让学生以史为鉴;教育是‘慢’的艺术,得静待每朵花开。”这是她初登讲台时,在教案扉页上写下的初心。

刚入职时,刘秀丽对教学满怀期待,给自己定下高目标:买遍各类历史教学参考书,每节课前都要先听教学组长授课,再结合班里学生情况反复调整思路。可随着热情褪去,“急功近利”的念头悄悄冒头——当学生答不出她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她会忍不住急躁,甚至在心里暗怨学生“不够聪明”。渐渐地,她的课堂没有了往日的活力,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也直线下降。

一次偶然的机会,研学期间听到“唐僧扫塔”的典故时,她幡然醒悟:“扫塔要从塔底开始,直面最厚的积尘;教学生,不也该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吗?”她想起班里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繁杂的年代、零散的事件,在学生眼里就像一团乱麻。于是,她重新调整教学方法:从梳理历史时间轴入手,用趣味故事串联知识点,就像用扫帚一点点扫去“知识尘埃”。

△竹溪二中教师刘秀丽

当学生们能清晰说出“唐宋元明清”的更迭逻辑,能顺着故事线理解历史事件时,她眼中的迷茫渐渐消散。“不管目标多高,都得从低处起步。低起点不是短板,而是进步的开始。”刘秀丽常把这句话记在心上,也用行动践行着。如今,她带的班级历史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问及秘诀,她笑着说:“没什么技巧,迷茫时就想想当初为什么当老师,然后用心去做,就豁然开朗了。”

以“共情”为钥一场误会里的“双向奔赴”

在刘秀丽眼中,历史从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学生也绝非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读懂学生的‘小世界’,比讲好一堂课更重要。”这是她在十二年教学中总结出的“育人经”。而一场关于“历史答案”的误会,更让她读懂了“共情”的重量。

去年,班里的一名学生被班干部举报“私藏历史答案”,刘秀丽知道后又气又失望——该学生平时成绩优异、态度认真,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没等学生解释,刘秀丽带着情绪批评了他。可事后,该学生红着眼眶找到她:“老师,我最近成绩上不去,听课、梳理知识点、买课外书都试了,还是没效果。打印答案是想对照着学习答题语言,我没抄,也没给别人看。”

听到这番话,刘秀丽瞬间红了脸。她当即向该学生诚恳道歉,还在班会课上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给全班听,同时鼓励这位学生:“你的努力老师都看得到,以后有问题欢迎随时找我讨论,咱们一起解决。”

几天后,该同学在英语作文里写了一篇《致刘老师》的短文,字里行间满是感激:“刘老师肯听我解释,还向我道歉,她不仅是老师,更像一个愿意听我说话的朋友。”这场因误会而起的“双向奔赴”,让刘秀丽更加坚定:作为教师,既要“看见”学生的行为,更要“看懂”他们的内心。

以“平等”为桥把课堂变成“成长乐园”

“刘老师不像老师,更像我们的‘历史闺蜜’!”这是学生们对刘秀丽的一致评价。在她的历史课上,没有“老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更多的是平等交流与热烈讨论。

她会把“商鞅变法”变成情景剧,让学生们扮演商鞅、旧贵族,在对话中感受改革的不易;会发起“文天祥的选择是否值得”的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家国情怀”;课后,她还会和学生聊热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历史细节,分享《万历十五年》这类“不枯燥的史书”,甚至会帮学生出主意,解决生活里的小矛盾。

有一次,班里两名女生因小事闹别扭,互不搭理。刘秀丽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在历史课上特意讲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完后,她问大家:“蔺相如为什么能原谅廉颇?如果你们是廉颇,会怎么做?”课后,她又分别找两名女生谈心:“历史上的名人都会有矛盾,可他们能为大局化解分歧,你们是不是也能试着理解一下对方?”

在她的引导下,两名女生很快和好。“课堂不只是教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一起成长的乐园。”刘秀丽说,她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觉得: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照进现实的智慧;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能并肩同行的朋友。

如今,十二年时光匆匆而过,刘秀丽依然坚守在竹溪二中的讲台上。她让“商鞅变法”不再是枯燥的条目,而是年轻人与旧秩序的博弈;让“敦煌壁画”不再是书本上的图片,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碰撞。她就像“摆渡时光的人”,带着学生们从泛黄的史书中,触摸千年前的温度。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刘秀丽说,她会继续以历史为笔、爱心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更多故事,带着学生读懂过去,也迎接未来。

( 责任编辑:徐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