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部署,既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更是县域发展的行动指南。为全景展现竹溪县城的成长轨迹,记录城市更新中的民生温度与发展活力,即日起,竹溪县融媒体中心特推出“溪城蝶变”系列报道,深入街头巷尾、走进项目现场,用镜头捕捉变迁瞬间,用文字讲述发展故事,带您一同见证这座小城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每一步跨越,共同展望更具魅力、更有质感的溪城未来。
“溪城蝶变”之一靓丽山城新图景
竹溪新闻网讯 记者 郭元江 报道:初秋时节,阳光轻洒在城关镇鼓楼社区的翰林苑小区,新铺的沥青路面泛着柔和光泽,米黄色的居民楼外墙搭配深灰色腰线,在绿树掩映下更显清爽雅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坑洼土路遍布、墙皮斑驳脱落、下水道常年堵塞,这些都是居民们多年来的“心头病”。如今,一场不搞大拆大建的“微改造”,正让溪城的老旧小区悄然焕发新生。
1、从“堵心”到“舒心”,管网改造解民忧
“以前最头疼的就是下水道,三天两头堵。污水漫出来时,不仅味道难闻,走路都得踮着脚绕着走。”说起过去污水横流的日子,家住翰林苑小区的李宗彦仍记忆犹新。而谈及现在的居住环境,他难掩笑意:“改造后,地上再没见过污水,用水也顺顺当当,住着别提多舒心了!”
在翰林苑小区,这样的可喜变化还有很多:曾经杂乱裸露的线缆被梳理得整整齐齐,锈蚀的供水管道全部换成耐腐蚀的新管材,困扰居民多年的“用水难、排水堵”问题被一次性根治。更让居民暖心的是,小区改造全程“问计于民”——施工前,相关单位特意邀请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讨论,从管网走向到井盖位置,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征求意见,真正改到了群众心坎上。
2、从“漏雨”到“安心”,房屋修缮暖民心
“改造前,墙皮掉得一块一块的,下雨天屋里还渗水,墙壁都泡坏了。”家住翰林苑小区顶楼的柯玉怀,指着窗外新做的窗套感慨道,“你看现在,里里外外都刷得干干净净,窗户边做了密封,连屋顶都重新做了防水,住着踏实多了!”
漫步小区,变化随处可见:外墙焕然一新,楼道扶手重新刷了漆,破损的台阶被修补得平平整整,单元门口还加装了无障碍坡道。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时特意选用环保耐候的涂料,屋顶防水采用双层工艺,确保改造效果经得起时间检验。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不仅让老房子有了“新筋骨”,更让居民的心里暖意融融。
3、从“冷清”到“热闹”,便民设施聚人气
“以前想活动活动,得跑到老远去公园。现在好了,下楼就有场地,和老邻居聊着天就能锻炼,孩子们也有地方撒欢了。”在翰林苑小区的健身角,居民张德兴一边摆弄健身器材,一边和邻居们闲聊。这个面积不大的健身角,成了小区改造的“点睛之笔”——不仅配备了多样的健身器材,还增设了休憩长椅和儿童游乐区。茶余饭后,老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小区里最动人的风景。
小区的新面貌也让物业管理人员颜秀丽连连称赞:“改造后,路面硬化了,环境绿化了,还规划了停车位、加装了电梯,居民们个个都满意!”
路面平整了,老人孩子出门再也不怕摔跤;外墙刷新、漏水解决,居家生活更添安心;管网畅通了,难闻的气味消失了,小区环境愈发清爽;健身器材添起来,家门口就能锻炼,邻里间的交流也多了……
如今的竹溪县城,越来越多的老小区如翰林苑一般完成“蝶变”。紧随城市更新的步伐,目前全县已先后完成196个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整修路面、更换管网、绿化环境、新增健身设施等一系列“微动作”,精准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小毛病”,让曾经的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留着温暖的烟火气。
走在溪城的街头巷尾,平整的路面、整洁的楼宇、热闹的社区,共同勾勒出一幅靓丽的山城新图景。这图景里,有城市发展的温度与质感,更有百姓生活的幸福与满意。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