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学生、大学生自杀的消息很多,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
近日,一位13岁女孩月考全校第一,却被班主任质疑提前买试卷,并安排补考。补考第二天,女孩在池塘中溺亡。去年11月有个男孩,在学校被妈妈打了一个耳光,就跳楼了。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婷婷(化名)在寝室上吊自杀,其家人认为婷婷的自杀,与最近几个月在院团委工作有关等。
这些如花的年轻孩子心灵为何如此脆弱?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为何如此失衡?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
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
根据调查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
因为中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
TED演讲中有一位演说家讲过一个话题“少年,为什么要休息”,在这演讲中提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确诊的精神疾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健康需求和挑战。关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很重要,尤其对青少年来说。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是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到大与父母相处,可能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目前,很多家庭教育的方式其实是不科学的,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成为了不受孩子欢迎的那一类家长,而且很多做法和教育方式确实也是对孩子的发展不利的!
有的家庭是“包办型”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家长会帮孩子把一切包办,不给孩子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种家庭教育孩子,非常注重学习成绩,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有的家庭是“溺爱型”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太以孩子为中心,处处纵容孩子,这样的家庭往往不会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不是合理的都会答应,孩子犯错了,也会选择包庇和纵容。这种家庭教育的孩子性格很容易出现缺陷,而且容易养出学校里的“小霸王”,也就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问题少年!
有的家庭是“粗暴型”家庭教育,就是过分强调严厉的管教,家长往往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试图让孩子完全顺从家长的意愿,一旦孩子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提出什么要求,家长会严厉打压,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又打又骂。在这种充满压制和暴力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长大后很难融入身边的朋友圈子。
有的家庭是“放任型”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不负责任,以“工作太忙了”“没时间管孩子”“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了”为理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管不顾。在这种“放任型”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往往更容易造成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偏差:
在国内中考与高考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未来命运,因而学习成绩便成为重中之重。家长看重分数,学校注重分数,学生只能忙于分数。未成年人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团体活动较少,这导致了他们压力的无法排解,慢慢形成心理疾病。
学校缺乏心理教育。
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做到充分的观察和了解,自然而然就没有办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这如此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及繁重的工作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感到身心疲惫。
据调查统计,现今的中小学教师中有75%的都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主科老师及班主任比例更高。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他们百害无一利。
社会关注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越来越关注了。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关注的程度还是非常不足的。
首先,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让未成年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过多的掩饰导致心理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另一方面,社会针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医疗机构相对缺少或不正规,也导致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保证质量的解决。
社会忽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加深。
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对策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要想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及家庭各成员都应该保持身心健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是从父母那学来的,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才能因材施教。
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
转变学校的教育重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真正进入课堂。
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和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
同时,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多组织一些公、检、法的志愿者到中小学进行心理教育活动。
针对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和纠正,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控和预见能力,及时降低用不良行为排遣心理问题的可能,通过竖立正确的法制意识来引导未成年人通过正确行为来减轻心理负担,并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心理问题突发的概率。
加强社会关注度: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把组织机构的建设,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好组织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成立心理咨询室,已经成立的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现代社会,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与造就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与保证所在。
重视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通力合作,把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来抓,共同为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而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将会迎来辉煌的明天。
最专业有效的父母课程
阿德勒亲子教练课程,虽然已经有多年历史,然而无论是用在教养过去的孩子或是现在的孩子,都证实是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教养法。
所以如果你努力学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却依然觉得辛苦又挫折,那么需要赶快来了解一下到底是哪里搞错,该如何调整了。
我相信从这套课程当中,你一定可以找出答案,并且成为一个称职又愉快的父母。
除了可以当孩子的父母,更能够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人生伙伴。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