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成为电信诈骗受害者的重灾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套路,遇到一些诈骗信息也很难分辨出真假,更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
可能有同学认为自己防电信诈骗能力强,离被骗十万八千里。但实际上,“电信诈骗”现在猖狂而隐蔽,比如收到“老同学”的消息,实则是骗子冒充来骗钱;加入不合规的兼职群,实则是“诈骗群”;各种陷阱,防不胜防。
为防止上当受骗,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学习电信诈骗的防范知识。下面,为大家介绍校园常见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段,以及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和建议。
手法一: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以其电话欠费、个人信息被盗用等名义,诱骗被害人将存款转移至所谓“资金安全账户”内。
手法二:冒充公安检察机关、法院等名义,以其银行账户涉嫌“洗黑钱”为由,诱骗被害人将存款转移至所谓“资金安全账户”内。
手法三:利用群众对某些节目和部门新闻媒体的信任,以发送“娱乐活动中大奖”的短信实施诈骗。
手法四:窃取他人QQ、微信帐号,通过上网聊天,以发生车祸救命、买东西缺钱等名义急需用钱或借钱,骗取信任实施诈骗。
手法五:通过网上购物、转账交易等方式,提供“假网银”账户实施诈骗。
现在骗子正磨刀霍霍向大学生,如何帮助学生识别电信诈骗犯的真实身份,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安全,这些提示必不可少。
①当收到自称领导、亲戚、朋友要求打款的电话信息等,要拨打对方原来号码进行核实,或者询问其他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将诈骗电话拒之门外。
②当收到与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相关的短信时,不应轻易透露,并拨打银行客服官方电话确认核实。
③当收到中奖信息或短信时,一定要注意甄别真假,不轻易回复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尤其是“天上掉下大馅饼”的中奖信息。
④接到“公检法”电话,记住五个“绝不”——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相互转接电话;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通过电话调查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让公民个人上网查询通缉令、逮捕令;公检法机关绝对不存在“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让公民转账汇款。
遭到诈骗后要怎么办?
当遭遇到电信诈骗后,要准确记录骗子的账号、账户姓名;尽快拨打110、到最近的公安机关报案,或者登陆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进行举报。
看完这份防电信诈骗指南后,希望同学们对电信诈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遇到电信诈骗时,能够持有谨慎和理性的态度,谨防上当受骗。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