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残联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以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抓手,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残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护航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深入基层听民声 进村入户访民情
“你还有什么困难、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想办法”。在桃源乡调研的县残联理事长与残疾人村民李吉奎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活动开展以来,县残联第一时间将工作重心下移,由班子成员带头,全员参与,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同群众“面对面、实打实”的共谋发展。每到一户,都热情地同残疾人拉家常,仔细询问家庭情况以及面临的具体困难,详细了解他们收入来源和生活开支,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将诉求与问题一一记录,鼓励他们积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只有迈开“铁脚板”,才能问出“真需求”。县残联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足迹遍布全县乡镇和农林场,切实找准困难残疾人监测户的烦心事、揪心事。在活动中,共计走访群众750余户,企业5家,涉及残疾人及群众的诉求问题全部妥善解决。
聚焦重点出实招 惠残举措润人心
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残联制定实践活动任务清单,将诉求分门别类,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实现从解决好“一件事”向解决好“一类事”转变。面对残疾群众呼声较高的残疾人证办理、辅助器具申领等事项,县残联党员干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时间,定期开展高频次、小规模的上门服务活动,大家深知早一天将残疾人证和辅助器具送到残疾群众手中,残疾群众就早一天享受政策红利,就少一天不便。
家住龙坝镇芦峰村的陈小兰常年受风湿折磨,行动全依靠轮椅。收集到她想重新鉴定残疾等级的需求后,县残联迅速协调鉴定专家上门进行残疾等级鉴定。在鉴定过程中,任承明了解到“出门难”“如厕难”“洗澡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陈小兰,便立刻现场办公,联系无障碍改造测评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现在,陈小兰的居家环境已经完成改造,消除了她居家生活的障碍隐患,她还可以独立干一些简单家务,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县残联先后开展了“上门办证暖民心”“听力康复乡村行”“辅具适配零距离”“白内障筛查进社区”等活动,累计为136名行动不便老人、残疾人上门鉴定,为78名符合办证条件的残疾人办理了残疾人证,并将残疾人证邮寄到残疾人家中。采取集中配发、上门配发相结合的方式共为30余位有听力障碍的老人免费配置助听器,免费配发辅助器具420余件。
抗旱救灾保民生 全力以赴解民困
千家忧乐上心头,万家灯火总关情。今年入夏以来,疫情和酷暑干旱给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面对防疫加抗旱双重考验,县残联迅速行动,深入朱家坡村和芦峰村,联合村“两委”引导动员农民群众开展抗旱减灾自救活动,着力打好抗旱救灾“主动仗”,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干旱带来的损失。
县残联党员干部与村“两委”一起,逐户走访了村民群众,了解旱情影响下人畜饮水、农业生产等情况,积极动员群众“有事大家来商量”,研究制定了“夏损秋补”的抗旱自救措施,投入2万多元采购了5台灌溉水泵和配套设施、种子等抗旱物资送到村委会和群众手中,同时,集中育苗40余亩油菜苗,解决因旱情影响油料作物栽植问题,为300余户村民配发蔬菜种子1200余袋,指导村民及时清理整修减产或绝收的农田,抢种早秋蔬菜、油菜等农作物,弥补前期灾害损失。
最是小事解民忧,细微之处暖民心。县残联党员干部将始终聚焦残疾群众的“急难愁盼”,与残疾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残疾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蒋晓燕)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