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溪 宣
8月28日,雨后初霁的向坝,天空瓦蓝,青山如洗,满目苍翠。
从向坝乡集镇东桥头沿着崎岖的通村水泥路,一路爬坡登上营盘凸。依山而建的腾飞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在扩大规模,肚子鼓鼓的枣红色牛群正在树荫下津津有味地“反刍”。
“白天大牛都在外面活动,只有这几个牛娃子懒得很,光躲在屋里。”向坝乡村民胡忠友正在打扫牛舍,几头贪吃的小牛犊悠闲地吃酒糟拌合饲料。他说,“今年已出售肉牛21头,收入15万余元,现在存栏的还有88头,其中怀孕的有75头,年里应该有上百头牛。”
现年43岁的胡忠友,从小就与牛打交道。爽朗耿直,认准的事儿“牛一般的倔犟”,他介绍,小时侯家里缺劳力,读书时经常是“走出校门,就牵起牛绳”,所以左邻右舍都叫他“放牛娃”。
“放牛娃”长大成人后,没有外出务工,而是凭自己的勤劳,依托大山中的山场资源,种庄稼、兴烤烟,发展黄牛养殖来增加家庭收入。“日子过得算不上富裕,但也是当地中上等水平。”胡忠友满脸自信。“反正山场面积大,青草多,自然放养四五头牛,平均一年至少能多赚万把块钱。”
“那时养牛只能说是副业,我也曾想着做大做强,可没那么多投资。”父子同心,其利断金,胡忠友把自己的心愿“转嫁”给一心想创业的儿子。
胡忠友的儿子叫胡奎,高中毕业后在新疆某部队服役两年。2014年9月,21岁的胡奎退伍后,没有眷顾外面的繁华世界,立志回家创业。
“山里无污染,牛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吃青草,市场肯定不会太差;用山泉和无公害苞谷作原料,传统秘方酿制地道苞谷酒,应该很受欢迎。”有父亲摸索出的养殖经验,再加自己的市场调查,年轻的胡奎说干就干。
“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是小额扶贫贴息贷解决了发展资金难题。”胡奎吸纳24户贫困户入股,组建腾飞养殖加工合作社。胡奎介绍,“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负责三年内还本付息,承诺每年按不低于入股额8%的比例进行分红。”
“仅贫困户入股资金就达120万元。”去年7月,腾飞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首批85头山东肉牛和本地10头郧巴黄牛落户;11月20日,新上的年产100吨白酒生产线开酢。
循环利用,优势明显。“放牛娃”勤思善学,创新一套“带链式”循环发展模式,用苞谷、高梁酿酒,用酒糟子加农作物秸秆、野生青草等配成饲料养肉牛,就地消化酒糟,而且牛长得快。胡硅介绍,养牛规模达到200头之后,利用牛粪进行食用菌栽培,既变废为宝,又保护环境。
牛栏与酿酒房之间,150挖机正在挖坑。胡奎说,这是要建一处大型沼气池,消化牛粪,产出的沼气用于酿酒、为冬季牛场增温。
从年初开始,合作社生产的肉牛牛犊,一部分合作社集中饲养、一部分分发给贫困户散放养,秋冬枯草季节合作社统一定单回购,统一育肥、统一出售,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
向坝村三组村民李言兵因缺技术而家庭贫困。今年过年后就到合作社养牛挣工钱,体弱的老婆在家认养了3头肉牛。他算了一笔帐: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入股,每年分红至少4000元;务工每月1500元;3头肉牛一天按10块钱算,一年也能挣3000余元。因此,他家脱贫信心十足。
“新房正在建设,每天有工作可做,日子会越过越好。”向坝村一组贫困户赵家平,因多眼疾,视物模糊,细致的活路干不了,“想富起来很不容易”。今年二月,胡奎父子商量,将赵家平招为养牛饲养员,每天给100元工资。赵家平逢人便讲,“是‘牛娃子’给我了一条出路,我得好好干,一年就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
“技术工工资更高,月平5000多元。”胡奎介绍,三位酿酒师“按绩效纳工资,每生产一斤60度的白酒,合作社给1.20元,三人平分。”自去年开业以来,该合作社共吸纳就业12人,每月开资3万余元。贫困户王世平的儿子王垚被聘为酿酒师,按月开资4000元,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成为就近务工致富的典范。目前合作社已出售白酒5万公斤,收入近200万元。
看着腾飞合作社正在展翅高飞,老“放牛娃”胡忠友每天像打了鸡血,忙得脚跟不着地。他乐滋滋地说,还要建牛肉加工厂,解决肉牛出售问题,使肉牛存栏量保持在300头以上,年产白酒100吨,带到周边150户贫困对象早日脱贫致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