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为深入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深化实践活动有关要求,全县各地扎实推进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规范试点扩面方法步骤,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参与,涌现出一批典型事例和特色经验做法。11月26日起,竹溪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栏目《共同缔造试点行》,将对全县320个行政村(社区)的共同缔造试点做法进行集中展示,为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增效贡献智慧和力量。
向坝乡胜丰村4组:“揪心路”变“暖心路”
向坝乡胜丰村海拔800多米,距离乡政府12.5公里,全村耕地1114.44亩,林地2820.3亩。向坝乡胜丰村4组,户籍人口73户260人,常住人口有71户252人。当地干部群众自发出钱出力,修建取水路,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家园,让原本的“揪心路”变成了“暖心路”,成为当地美谈。
决策共谋:变“要求”为“需求”
“其实这个路早都需要修缮的,上面是我们村的水源地和林扒农田,无论汛期和旱季的时候要保障水源,我们平时也要劳作,上山下山都不方便得很。”5月31日,在向坝乡胜丰村四组,一场讨论胜丰村闭眼沟水源地支路修缮工作的屋场会正在召开。
一说起此处水源地支路修缮,村民们都十分上心。理事会会长孙贵才起了头,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修缮方案。闭眼沟到水源地道路全长一公里,连接着当地102户村民。以前这条路没人管理,村民们上山下山管护水源的时候都要冒着危险,十分困扰。四组村民李绪冬说:“原来就是一条“揪心路”,上去还得拉着钢筋绳索,下面就是石头,一不小心摔下去那都不得了,有一次我上去就差点摔下去,太吓人了!
回忆起这条路以前的情况,80多岁的魏青连大倒苦水。对于吃这个地方的水的所有村民来说,尽快对道路进行修缮或者改变水源地支路的路线,能让他们安全上山管护水源和修缮管网,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期盼。
村委“搭好台”,群众才能“唱对戏”。胜丰村从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入手,多轮、多形式、多渠道入户宣讲共同缔造理念和知识,收集意见建议10余条。“以前是村两委‘端菜’,群众没得选,吃不吃都是这几样,现在是群众‘点菜’,想吃什么做什么,心情当然不一样。”胜丰村村民张孝芝说,以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性自然就起来了。
群心群力,变“问题”为“议题”
为将群众的呼声落地落实,工作组及理事会多次组织进行现场勘验,让这条“揪心路”的修建变得更加安心、更得民心。村两委和理事会决定,把村民们召集在一起,听听他们的想法。自5月9日至8月20日,胜丰村四组先后3次召开共同缔造理事会及2次群众大会。理事会会长孙贵才说:“我们开会是当时第三季度,也是烤烟丰收的高峰期,为了不影响大家的烤烟增收,我们都是晚上7点钟开群众会,一方面要把这个事谋划搞成,另一方面就是要保证群众,不影响他们的产业收入。”
旱季来临,老百姓听说要商议修缮闭眼沟水源地支路这条路后,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摸着黑到了村委会,就道路的实施方案、施工内容、所需人力物力等畅所欲言,在理事会的号召下,村民自发筹资修路,全村村民齐心协力,唱响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合奏曲。“给我登记一下,我们家捐200元”,“也给我记一下,我们捐100元……”在外创业就业的有志人士、老党员、老干部、村里群众捐资修路热情高涨,纷纷踊跃捐款。在全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三天时间,便筹资捐款7500元。理事会将资金指定专人统一管理,成立监督小组,确保钱用在刀刃上。
村民一起推荐出“乡贤能人”廖开权作为牵头人组织开展水源地支路修缮工程,签订了施工协议。四组村民桂英秀欣喜地说:“修这条路值得,我们原来上山一直就是担惊受怕,晴天天干没有水,下雨也没有水,把这条路修好了还是好,以后不管天晴下雨上山起码不用这么担心了!”
9月12日,闭眼沟水源地支路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当地不少村民都加入施工的队伍当中。其中年纪最小的有一位10岁小朋友黄恩才跟着他的爷爷,爷爷负责用铁锹铲沙,他就负责给爷爷牵袋子,爷俩配合十分默契,他还乐呵呵说:“我多出一份力,我的爷爷和其他的伯伯们就能少出一份力,我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理事会副会长廖开权说:“这条路的实施基本上都是受益户,老百姓自己参与建设,搞得就很满意,也都很负责。”
齐心协力,变“你和我”为“我们”
施工现场,大家相互配合、干劲十足,有的扛水泥、搅拌沙土,有的挥舞铁锹平整路面,有的推着小车运送砂石,有的送来可口的饭菜,做好后勤服务,大家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仅用7天时间,水源地支路修缮工程完工并正常通行。曾经的“揪心路”变成安全的“暖心路”,老百姓心里别提多美了。“我觉得还可以刻个字留个纪念,这样以后看着就知道我们干了什么事。”村民黄宗凤看着这条路感慨地说道。“我觉得这个提议好啊,不如就弄石碑刻,我会这个技术。”站在一旁的廖开权激动地说道。说干就干,于是找的找材料,刻的刻字,在集思广益后确定为“饮水思源、共同缔造”这八个字,过往村民看到后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值得一提的是,闭眼沟水源地支路的修缮工作,还激发了当地村民改善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理事会为此专门成立了“环境卫士”小分队,上门入户劝说村民在规定时间内对屋前屋后垃圾杂物进行回收处理,对没有自行清理或杂物长时间无人认领的,组织人员统一进行清理。并按照“门前三包”管理机制,对百姓逐一进行走访宣传,向百姓介绍“门前三包”的具体内容和清理整治的重要性,动员其自觉参与门前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还真别说,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之后,问题诉求解决了,卫生环境也跟着好了,想想心情就舒畅。”胜丰村村民黄宗凤说。党员群众“同坐一条凳”,遇事共同商量,才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局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发修路,看似平常,却是胜丰村以共同缔造推进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内生动力,形成民事民说、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