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课改侧记
记者洪俊通讯员万国斌付延峰

教师师徒结对,互帮互促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天宝乡中心学校大力推进‘先学后教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日前,竹溪县教育局局长郑传宝对天宝乡中心学校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天宝乡中心学校的教学改革之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轨迹——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革命”
2010年,该校积极探索了“先学后教三疑三探”课改教学模式。
一开始,部分教师难以接受这种课改。该校及时召开推进会,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精力还给学生”,对认识不足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让教师谈想法、谈体会、提建议,使他们从情感上认同课改。
为顺利推进课改,该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及时组织学成归来的教师作报告、讲汇报课,激发其他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同时,强化分组学习,每两个月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小组长进行表彰,促进学习小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及时发现典型,及时推出研讨课、示范课,每学期组织“先学后教三疑三探”教学大比武,表彰教学能手。
课改让课堂更加精彩
“先学后教,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新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
设疑自探: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自学内容或范围、方法、要求。教师“闭上”嘴巴,静心察言观色,需要与学生交流时,以个体轻声交流或以手势等方式进行,为学生营造静心思考的环境;用心用眼捕捉信息,适时督促、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解疑合探:小组讨论要定人员、定时间、定主持人、定发言顺序。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说、谈、演、写、讲、评,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不让一个人掉队。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管兵”、“兵强兵”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求知探索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质疑再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这种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营造师生合作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由于师生的角色转变,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生动精彩。
坚持是课改“持久”的发展动力
课改是一场持久战。该校从教学常规管理等处着手,保障课改有序、持续推进。
加强班级小组建设。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长就是这个学习小组的组织者、引领者、落实者,每个小组5至6人,小组成员根据学习成绩的好、中、差来搭配,建立小组之间良性竞争机制,定期评选优胜小组。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办墙报比赛等活动,小组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展示小组集体智慧和风采。
大力开展“五课”活动。“五课”即新教师入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竞赛课。该校要求,新教师要讲入门课;全体教师每月必须上两节展示课;骨干教师每月必须上一节示范课,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必须上一堂汇报课,传递外地教改信息等;开展竞赛课活动,营造课改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实施师徒结对措施,帮助新上岗的年轻教师迅速熟悉教学改革。该校制定了新教师“一月入门、半年提高、一年出师、两年成熟、三年优秀”的目标,出台了《天宝乡中心学校师徒结对帮扶方案》,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竞赛活动,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帮助新教师尽快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开展师德教育。通过师德教育,使教师不断增强责任心,热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千方百计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寻求高效的教学方法,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经过多年努力,天宝乡中心学校先后被十堰市教育局授予“绿色生态校园”、“教育技术先进单位”、“教师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