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并诊断食管癌症,十堰人医窄带成像放大技术给食管早癌患者赢得生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适用于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项疾病,对于危害性极大的癌症而言,更应当如此。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引进奥林巴斯(HQ290)电子放大内镜和奥林巴斯光学放大染色内镜(GIF-H290Z),为患者提供最尖端的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让检查结果更精细,即使细微的病变形态也无所遁形,成为发现和诊断食管早癌患者的“火眼金睛”,为患者赢得更多治愈和生存的机会。
不久前,市民王大爷(化姓)因反复咽部异物感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入院后医生先为其完善普通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约31cm处粘膜见片状发白病灶。为了进一步确认病变情况,内镜医师使用放大染色内镜,通过NBI(窄带成像)及ME(放大)技术对其病变部位进行又一次检查、诊断,发现王大爷此处病灶粘膜着色不均匀,血管扩张、异形,存在无血管区,高度怀疑食管早期癌。继续行病理活检后结果显示为:(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灶癌变。
针对王大爷情况,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组展开病例讨论,为其制定了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方案——ESD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经过大约3个小时的手术,王大爷食管处病变完整剥离,创面无出血、穿孔,术后将病变完整组织送病检,病理结果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在医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科学康复护理下,目前王大爷恢复良好,已正常进食。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愈食管癌的病例,窄带放大成像技术是实现的关键。”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表示。
据悉,窄带成像技术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放大内镜(ME)是通过在内镜基础上增加变焦镜头,使黏膜组织光学放大1.5~150倍。两者结合可以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在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早期肿瘤诊断方面有独特优势。
医生介绍,胃癌、食管癌是我国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早期胃癌、食管癌经过积极有效治疗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且近一半的早期癌症可以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避免外科手术。因此早期发现是治疗胃癌、食管癌的关键所在。自2020年以来,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先后引进奥林巴斯(HQ290)电子放大内镜和最高端奥林巴斯光学放大染色内镜(GIF-H290Z),已成功开展多项内镜精查技术,为多名消化道早期癌症患者及时发现肿瘤,赢得了根治的机会。
医生建议,在普通胃镜检查中发现胃内微小病变,高度怀疑癌前病变或早癌,但活检没有证实的患者;病理已经证实为癌前病变或早癌的患者,重度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需要对整个萎缩部分进行精细化胃镜检查的患者;有胃癌家族史,需进行精细化胃镜检查的患者:都应该及时进行精细内镜检查,以便更早更准确诊情况,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