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预防残疾知识 建设健康中国

时间:2022-08-25 08:55:17      字体:  打印  播放

普及预防残疾知识,建设健康中国——第六次残疾预防日宣教活动

儿童残疾预防及康复:

一、怎么预防儿童残疾的发生?

答:残疾儿童的预防,主要分三级。一级预防主要是预防致残性疾病的发生。主要通过:婚前检查、优生优育咨询,孕期检查和保健,分娩期安全,新生儿疾病筛查、定期儿童体检及保健、预防接种,意外伤害的预防。二级预防主要是通过积极主动早期干预致残性疾病,使这些孩子不出现明显的残疾。如:儿童脑瘫、孤独症、智力障碍的早期识别、筛查和干预。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出现了残疾,可以通过康复功能训练,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能力,以便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

二、儿童出现哪些症状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康复?

答:(一)当儿童发育偏离正常轨道,比喻:婴幼儿抬头差、翻身、坐、爬、站、走、跑等运动发育延迟。四肢僵硬或软弱无力,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迟缓等肢体障碍的儿童。(二)语言发育迟缓、认知理解表达能力差,该说话的年龄不会说话,或很少说话,讲话不清楚,不听指令、多动、注意力不集或智力发育障碍的儿童。(三)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等有孤独症早期表现的儿童。

三、我县对这些儿童康复治疗有什么优惠政策?

答:竹溪县妇幼保健院是竹溪县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市、县残疾对上述儿童住院康复治疗,均有相应的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0-14岁儿童康复治疗,县残联每月给予1600-2000元的康复治疗救治费,另还有500元/月的生活救助费。加上医保及医院的减免,基本不花一分钱就能在我院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而且我院通过近3年来不断努力和发展,已经接收了近500名有康复潜力的儿童住院治疗,多数康复效果很多,有一大部分儿童已回归校园。受到了社会各界及政府的一致好评。

三种方法教你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而且还能免费康复治疗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是一组以语言、社会交往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人认知有限,往往很难加以判断。然而,据文献报道,全球范围内每100人当中就有1个是孤独症患者,并且这个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果家长能尽早发现孤独症孩子的症状,就能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就诊和早期干预的机会,并且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非常好,这一部分孩子可以接受免费的康复训练,只要发现的早,很多孩子康复效果也非常明显。

下面,竹溪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医生教你三种简单的早期识别孤独症的方法。请广大家长仔细学习,或许能挽救孩子的一生。

第一种早期识别方法:通过图片早期识别,家长如果发现小孩有类似的症状,要尽早告知医生,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得到免费的干预治疗。

图片1

第二种早期识别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的孩子“五不”行为,早期识别。如果小孩出现以下表现,则需尽早来院就诊,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

不(少)看: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或短暂。

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不(少)指: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画等。

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延迟,到了该说话的年龄而不会说话,或说的很少,成人无法理解。

不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或较大的儿童仍不知道躲避危险等。

第三种早期识别方法: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儿童心理发展技术指南》,其中明确列举了不同年龄儿童中提示孤独症的预警征象(详见下表)

图片3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孤独症孩子预后的关键因素。家长如果发现小孩有以上的表现,建议及时咨询儿童康复专科医生!竹溪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经过近3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接受100多名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免费在我院康复训练,很多效果比较明显,受到社会各界及党和政府的一致好评。

精神病人康复知识:

一、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社区康复是精神残疾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具体康复措施如下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又如举行智力竞赛,音乐欣赏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

(二)学习行为的训练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该、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三)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较简单易做的,如贴信封、糊纸袋、拆纱团、参加病房卫生工作,帮助开饭等。

(2)工艺制作活动

(3)回归社会前职业训练:这是回归社会就业前对口的职业训练活动。

竹溪县残疾人联合会          

竹溪县中医院精神病康复中心     

竹溪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    

2022年8月24日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