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 正文

县人民医院成功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时间:2022-07-08 10:55:50      字体:  打印  播放

近日,竹溪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区,成功开展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该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气管插管对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避免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过程中正压通气,为该类疾病患儿提供了更为有效、无损伤气道压力。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特别是肺泡细胞发育不成熟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肺泡萎缩和肺顺应性下降,极易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早产儿致死的主要原因。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该病的治疗方案日益完善,其病死率已明显降低。《2016欧洲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将早产儿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选择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视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黄金组合” 。

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是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的创新,该技术以细管替代气管插管,通过患儿有效自主呼吸,完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与传统经气管插管途径将PS注入不同, LISA技术实施对象要求有自主呼吸, 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代替气管插管注入PS, 操作过程中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 PS的分布主要依靠患儿自主呼吸。

LISA技术的优势在于:直视喉镜下将细管置入,操作更简单;细管置入替代气管插管, 减少对声带及气管黏膜的损伤。PS运用过程无需加压通气,避免PS运用过程中较高压力或过度肺膨胀导致早产儿肺损伤。该技术细节要求:新生儿NCPAP支持下,操作者持Magill钳将4~6 FG胃管末端置入声门下一定深度,通过胃管将PS注入,并利用新生儿自主呼吸促PS分布。该技术的应用能降低早产儿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

今年3月,儿科主任颜向阳跟副主任陈钧积极做开展此项业务前期准备工作,多次与全科医护人员讨论,制定方案,数次模拟演练,6月份,随着此项业务的成功开展。6月21日由手术室转入儿科新生儿室,入院时体重仅1123g(约2斤2两半)和1112g(约2斤2两)的双胞胎早产“大宝小宝”,是超低体重早产儿,全身皮肤紫绀,不哭不闹,肌张力低下等症状。新生儿室在太和医院护理专家副主任护师胡彬及主管护师胡静老师的指导下,熟练地将LISA技术应用,使得“大宝小宝”成功脱落危险。LISA技术将为更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带来福音。(张晓荣 杨亚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