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县人民医院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成功抢救了一对胎龄刚满29周,出生体重仅1123g和1112g的双胞胎早产“珍贵儿”。幸运的是,迎接宝宝的是一双双温暖而有力的手,帮助宝宝顺利地通过了人生的第一场考验。
28岁的凌某(化名)是竹溪县城关镇大峪沟人,在2021年通过生殖辅助技术迎来“好孕”。然而,孕29周的她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腹痛,伴阴道少许血性分泌物,被家人急送至竹溪县人民医院产科救治。产科主任胡亚男、副主任胡敏经查发现她有早产迹象,遂为她保胎,以尽力延长胎龄,同时给予促胎肺成熟治疗。
21日早上,产科主任胡亚男早上例行查房的时候,触及到凌女士的子宫,发现她的宫缩越来越明显,通过检查发现宫口已开大3公分,早产已不可避免,胡亚男主任指示:“立即联系新生儿科陈钧主任,麻醉科李家奎主任,转入产房,启动高危儿分娩救治流程!”病情就是命令,接到通知,救治小组成员迅速到位,严阵以待。闻讯后,新生儿科主任陈钧立即带领新生儿科抢救团队迅速赶至产房,紧锣密鼓的抢救措施马上到位。麻醉科李家奎主任,余万主治医师将喉镜,血气分析系统设置到待用状态,产房助产士们紧紧地盯着胎心监护仪上的胎心……上午10:03分,随着微弱的啼哭,顺利娩出一巴掌大男婴,1123g。参与抢救的医生回忆说,男婴出生时皮肤还是胶冻状,无法正常呼吸,面色发绀,心率仅为正常新生儿一半。抢救团队争分夺秒,很快帮男婴恢复通气,心率升至正常。10:06分,又分娩出一个更“迷你”的小男婴,重1112g,啼哭更微弱。“大概只有豆腐块般大小,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即刻进行紧张有序的生命复苏。”兄弟两个高高低低的啼哭声在产房唱响的时候,在场的人们都欢呼了,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章了吧!为进一步治疗,大宝和小宝随即被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
在完善一系列检查后,新生儿科陈钧主任确诊大子和小子为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炎(宫内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钾血症。其中大子伴有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小子合并新生儿小脑出血、呼吸暂停、新生儿轻度窒息。“他们是通过生殖辅助技术孕育的双胎儿,跟自然孕育的小孩相比,他们脑瘫发生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发生率显著增加,死亡率也更高!”
“身经百战”的陈主任耐心告知凌某全家,在临床上,这种胎龄28~32周的新生儿称为极早产儿,也叫做“手掌宝宝”。有数据表明,因这种早产儿发育不成熟,体重等各项指标未达到正常标准,存活率极低。尽管成功救治“手掌宝宝”被视为“一种医学挑战”,但望着凌某一家信任的眼神,陈钧主任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立即为双胞胎患儿安排特级护理,心电监护,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改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加之抗感染,维生素K1、止血敏预防新生儿出血,扩容支持,液体管理,血浆、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在医护人员24小时密切监测,精心护理下,住院12天,目前,大宝和小宝都成功撤机,现在进一步治疗当中。
据悉,竹溪县人民医院产科在高危孕产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高危妊娠诊治及产科危重症抢救技术处全县先进水平,新生儿科则由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的副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陈钧领衔,他在各种新生儿疾病,尤其是生殖辅助技术孕育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抢救和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多年来,两科精诚协作,为溪城广大孕产妇及新生儿全力护航,共同创造生命奇迹。
竹溪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医院两委领导和太和总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强大的太和医疗集团力量,近年来发展迅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使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不断提升。自2017年9月,太和全面托管以来,已成功救治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急危重症患儿多例,为竹溪地区新生儿的救护及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张晓荣 胡亚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