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如母,孕育万物。在湖北襄阳,农民以敬畏之心照料土地,科技以精准之力赋能农业,一场从夏收到秋收的丰收画卷正缓缓展开,诠释着“人不亏地皮,地皮不亏肚皮”的千年智慧。
近期,电视剧《生万物》热播,剧中封二临终前的话语令人动容:“世上七十二行,咱是打庄户的。打庄户是干啥的呢?是侍弄地的,是种庄稼的。老辈人都说:十年读个探花,十年学不精庄稼。打庄户真是不容易呵。‘打庄户第一条,你要好好地敬地。除了敬,还要养,人不亏地皮,地皮才不亏肚皮……’”
图片来源电视剧《生万物》
这一番话,道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深情,也让土地这一厚重的主题再次引发大众的关注与思考。
土地,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生产资料。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生存的根基,是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从社稷坛的虔诚祭祀,到“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从“有土斯有粮”的务实认知,到“落叶归根”的精神向往,土地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在湖北襄阳,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同样炽热而深沉,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在每一个农忙时节演绎着“生万物”的动人篇章。
秋意渐浓,襄阳市广袤田野稻谷飘香、玉米金黄,秋收工作正有序推进。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借助机械化作业,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丰收写下扎实注脚。
在樊城区,全区秋收粮食作物面积达21.2万亩,预计总产量约11.73万吨,其中水稻12.85万亩、玉米8.31万亩、大豆400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8万亩,包括花生1.92万亩和芝麻0.88万亩,呈现粮食与经济作物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襄城区,千亩订单水稻正在收获。“以前最怕收稻时遇连阴雨,稻谷晒不干容易坏,晒太干又影响米质。”襄城区卧龙镇的水稻种植大户胡大兵坦言,“现在湿稻1.3元/斤保底价,晒干能卖1.6元/斤,米厂直接拉去烘干,省事又踏实。”
订单农业的模式正在这里推广开来。玉皇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3000亩稻田,凭借曾为米厂的行业优势,提前与仙桃、湖南等地米厂签订订单,实现“收割-装车-运输”无缝衔接。
襄阳以科技赋能农业,推动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今年秋收期间,投入3.4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参与作业,机收率达99.5%以上。
在襄州区古驿镇,连片两千多亩的高粱地里,几台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收割、脱粒、清选、秸秆粉碎还田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鄂襄豪森合作社理事长张宝银介绍:“目前装机容量是两条生产线,一条烘干机日产达到300多吨,还有一条独立的500吨大塔,24小时日产量达到600来吨。”该合作社不仅有机耕车队,还有飞防队,从种到收提供一条龙服务。
智能农机的应用也在加速落地。部分合作社配备农机智慧平台,可实时调度农机、监控作业轨迹与割台高度,有效控制机收损失率。
秋收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谷城县石花镇,部分地区遭遇阴雨天气,给田间抢收带来挑战。农户与时间赛跑,收割机轰鸣穿梭加速抢收,烘干设备全速运转“吞吐”稻谷。
蔡家营村的种植户蔡洪先种了100多亩水稻,平均产量在1500斤以上,比去年高两到三百斤。受近期强对流天气影响,部分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增加了收获难度。
“我们紧抓降雨间歇的宝贵窗口期,组织机械加紧抢收。”蔡洪先说道。
为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天气对秋收的影响,谷城县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多频次、多渠道精准发布天气预警,科学指导农户抢抓降雨间隙“雨中夺粮”。
回顾今年襄阳的夏收,同样是一幅紧张有序、充满干劲的画面。襄阳作为全省夏粮主产区,536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时,各地积极行动,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
2025年夏收期间,当地小麦品质与产量表现亮眼,宜城市等地小麦亩产可达1100-1200斤,自育小麦品种“楚襄40”经测产亩产突破642公斤,在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仍实现理想产量。
襄阳小麦种植面积占湖北省小麦总产量的50%左右,是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截至5月下旬,湖北全省小麦收获进度过九成,襄阳夏粮收获同步推进。
为保障跨区作业农机手顺利开展工作,襄阳推出“全域开放”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政府机关、派出所、加油站、农机站等单位敞开大门,提供免费停车、热水供应、住宿淋浴等服务,打造温馨“麦客之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至关重要。据悉,自2011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全市共实施项目48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65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846万亩的77.3%。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2025年,我市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1.8万亩、资金6亿元。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襄阳各地立足资源优势,以生态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柱、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襄阳起草并印发了《襄阳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考核方案》和《襄阳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各牵头单位重点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争取资金,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产学研对接等工作。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年”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签约项目192个,总投资783.56亿元。襄阳鲁花、香园食品成功晋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9家、省级龙头企业14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新进规企业38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50家,新进规数和总数在全市“6+2”产业体系中位居第一。今年1-8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48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市“6+2”产业体系中位居第二,同比增长3.7%,成功由负转正。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湖北旅游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绿色成为堰河村最亮丽的底色和发展主基调,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咖啡馆、书画室等一应俱全。
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1%……30多年来,堰河村扎实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从管山护水到整治人居环境,从茶叶兴村到茶旅融合,闯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全面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堰河村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8万元。
今年1月,省财政厅公布2024年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名单,老河口市成功入选,至此,襄阳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县(市、区)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全覆盖市州。
图片来源电视剧《生万物》
正如《生万物》所揭示的那样,土地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与包容力,它如母亲一般,以仁厚无私的怀抱承载一切耕耘,滋养万物生长。在襄阳,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每一次的播种与收获中,更体现在对土地资源的珍视与保护、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努力中。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是襄阳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襄阳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实根基。
在当今时代,尽管工业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但土地依然是我们应对风浪的“压舱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襄阳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让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如何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梁龙)
( 责任编辑:徐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