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是浸染鲜血的红色热土,是镌刻信仰的精神高地。烽火岁月里,无数黄冈儿女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铸就不朽丰碑。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市一批抗战老兵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铭记历史 致敬老兵”专栏,我们将循着岁月足迹,讲述这些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在历史回响与时代脉动中,重温那段不屈的峥嵘岁月,传承历久弥坚的抗战精神,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这纪念章沉得很!”“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耀,我是替那些没熬到今天的老战友们接的。”8月26日,北京,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蔡均花白的发丝上。97岁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怀里揣着个温热的搪瓷缸,手轻轻摩挲着胸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一旁的女儿张雪松翻开桌上的旧相册。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蔡均留着齐耳短发,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旁边一张黑白照上,穿军装的男人眉眼英挺,那是张雪松的父亲张天涛,1948年牺牲在辽沈战役中。
“我妈总说,这些照片不是用来‘念想’的,是要告诉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许许多多烈士用命换回来的。” 张雪松的声音轻缓,带着对往事的敬畏。
1928年,蔡均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革命气息浓厚的家庭。她的父亲是盐阜区的共产党员,姐姐、兄长等家人也纷纷投身地方党组织,从事抗日工作。家国情怀,从小便深植于心。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年仅13岁的蔡均告别家人,报名参加了新四军的“鲁艺少儿队”,成为一名文艺小兵。“学校被鬼子炸掉了没学上,当时我不懂什么叫革命,只知道跟着部队能打鬼子,能保卫家乡。” 回忆起当年的选择,蔡均的声音透着坚定。不久后,她转入“新安旅行团”,跟着队伍在盐阜地区开展抗日宣传。
同年7月1日晚,建党20周年。蔡均和小文艺兵正在盐城一个镇上演出《松花江上的暴风雨》,遇上日军大扫荡,团长牺牲了,不少小兵们也牺牲了。“副团长让我们几个活下来的小兵朝着北斗星的方向跑,我穿着演出服跑了一个月,衣服都成了一条条碎片。”9月,蔡均被送到抗大五分校学习,在那里,她系统接触到革命理论,第一次明白“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
蔡均抗战时在江苏盐城文工团的合影照(前排左1为蔡均)。
1942年3月,蔡均被分配到新四军3师8旅宣传队。这年冬天,日军与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联手清剿根据地,组织安排人员分散隐蔽。蔡均和战友们钻进河塘、躲进稻田,芦苇荡成了她们的藏身之处。“白天不敢生火,饿了就啃生红薯;晚上躺在稻草堆里,听着远处的枪声,心里怕,但从没人说要退出。” 蔡均说,那时支撑她们的,是“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的信念。
1943年,15岁的蔡均在战火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刻进心里。此后,她跟着宣传队深入敌后,一边参与抢收粮食支援前线,一边用文艺作品鼓舞士气。1945年4月,盐阜区10个文工团合并为苏北文工团,蔡均成为骨干成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盐阜根据地,蔡均和战友们相拥而泣。可喜悦尚未消散,新的任务接踵而至:9月初,新四军3师7旅奉命回师苏北,攻打淮安、淮阴(史称“两淮战役”)。蔡均所在的宣传队全员投入支前工作,运输物资和救护伤员。
“两淮战役”结束后,中央下达“抢占东北”的命令。
1945年中秋节,蔡均和寒剑、冰克等6名女同志,跟着7旅部队踏上北上的征程。“不知道东北有多远,也不知道那里有多冷,只知道跟着部队走,就是跟着党走。” 蔡均回忆道。
北上途中,部队在山东临沂遇到陈毅军长。蔡均和战友们挤在广场上,聆听陈毅军长关于“解放全中国”的报告。“军长说‘东北是战略要地,我们要守住它’,那一刻,我才明白这次行军的意义。”蔡均回忆说。
1947年蔡均在东北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蔡均手脚满是冻疮,耳朵冻得起了大泡。但她从未退缩,在秀水河子战斗等战役中,她和宣传队的女同志们拼命救护、转运伤员,受到部队的表彰。
也是在东北,她与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16师47团政委张天涛相识相爱,并于1947年5月结为革命伴侣。然而,幸福短暂。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已有身孕的蔡均被丈夫送至哈尔滨待产。不承想,黑山阻击战的一声枪响,让她与挚爱天人永隔——张天涛在厉家窝棚阻击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
19天后,女儿张雪松出生。女儿满月,蔡均才得知噩耗,巨大的悲痛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战士。辽沈战役结束,大部队即将入关,她背着襁褓中的女儿,毅然跟随队伍南下。“一路上母亲还去照顾伤员,做驻地的群众工作。”张雪松动情地说。
从山海关到天津、济南,再过黄河,这位年轻的母亲将个人悲痛深埋心底,把革命事业扛在肩上,一路南下,直至1949年5月武汉解放。武汉解放后,蔡均转业到地方工作。
转业后,蔡均先后在武汉健康幼儿园、武汉市江汉区卫生科、黄冈地区商业局和民政局等单位工作。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她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老兵。
1984年10月,蔡均从黄冈地区民政局离休。如今,97岁高龄的蔡均思维清晰,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2022年建党101周年时,她还为干休所战士上过党课。“在任何情况下,顺境不要沾沾自喜,逆境不要垂头丧气,一定要记住初心跟党走,做好自己的事情。”老人声音洪亮,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她的身上依旧熠熠生辉。
蔡均和女儿张雪松
蔡均的革命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下一代。女儿张雪松继承父母遗志,参军、学医、入党,在另一个救死扶伤的战场上报效国家。多年来,母女俩奔走多地,追寻张天涛的战斗足迹,将保存下来的烈士遗物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张天涛的半身塑像前,母女俩放上一束白菊,蔡均跟女儿说:“告诉爸爸,国家现在很强盛,我们没辜负他。”
2022年,蔡均给干休所干部战士上党课
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蔡均手中时,她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枚纪念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为抗战流血的战友们的。” 老人看着窗外的蓝天,轻声说,“我这辈子没做啥大事,就是跟着党,守着家,把日子过好。”
阳光正好,落在母女俩相握的手上。两双手握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也握住了一份永远不会褪色的精神传承。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