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这里出产的香菇‘龟背纹白柄短、肉厚嫩爽醇香’……”8月27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北线记者团走进随州市随县香菇博览馆,讲解员正在讲解随县香菇的特点。旁边的屏幕上显示,“随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5.80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国食用菌行业地理标志综合价值首位。
随县种植香菇历史悠久。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在随县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成功试种椴木香菇,点燃了香菇产业的“星星之火”。40多年来,当地通过培育“随县香菇种植工”劳务品牌,引导香菇栽培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向“企业 基地 农户”集约化方式转变,累计带动全县10多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全产业链就业人数超30万人。
“去年8月,我通过了随县香菇种植专项能力考核,跟过去打工相比,靠种香菇每月收入翻了一倍多!”随县万福店镇三口堰村村民吴忠亮出自己的红本本,笑得合不拢嘴。
吴忠说,以前在外面打工,工作辛苦还顾不上家,每月收入5000元。后来万福店镇人才中心通知村民免费参加香菇种植培训,他赶紧报了名。拿到资格证之后,吴忠和妻子一起在家种香菇。
“去年11月买了1万棒,到今年3月收了四茬菇,共3000斤,卖了9万多元,盈利6万元。”吴忠说,现在他和家人种了3万多棒,每年还能领取5000元创业补贴,申请的30万元贴息贷款预计明年能还清。
在随县,像吴忠这样拿到香菇种植资格证的村民有很多。多年来,人社部门主动对接香菇产业企业和农户,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就业”新模式,每年组织香菇种植技术、栽培与管理、直播电商等定向培训60多期达3000余人次,促使菇农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慧型”转变。
2024年,随县人社局联合随州香菇学院,出版发行全国首本香菇种植工教材,将“随县香菇种植工”纳入省公共就业创业培训管理系统职业工种,制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推动“土专家”持证上岗。此外,劳动就业部门贴心提供专业化创业培训和服务,落实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每年发放补贴640余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00余万元,鼓励村民返乡创业,组建“农村合作社”,建成百万棒标准化菇棚。
汤成是随县殷店镇白庙村人,早年在北京等地创业,2020年返乡成立军成菌业合作社,年销售菌棒300余万棒,年种植香菇92万棒,带动30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如今,“随县香菇种植工”劳务品牌带动10万农户种植香菇超3亿棒,使随县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和中南地区最大的交易中心。香菇出口创汇常年稳居湖北省第一位,2023年达6.7亿美元。
“这一劳务品牌除了解决本地30万人的就业问题,还通过技术输出带动外地菇农增收致富。”随县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当地2000余名持证“土专家”赴外地培训5000人次,帮助人均增收达12万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易雯 戴文辉 王艳华 极目新闻记者 杨琛源 荆楚网记者 胡莹)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