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孙瑜 滕继濮 吴纯新
“这款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95公斤,能够举起50公斤重物,可以替代人进行高危带电项目运维工作。”8月25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该院行政事务部工作人员宋宵彤指着一款名为“劳动者1号”的人形机器人向记者介绍,该机器人由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蓝若”)与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联合攻关,是湖北自主研发的首个站立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电站巡检运维场景。
“劳动者1号”的成功研制,离不开武创院的“牵线搭桥”。“格蓝若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发榜,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迅速揭榜,于是双方很快签署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了这款人形机器人。而武创院就是‘天网’平台的所在地。”宋宵彤说。
可以说,这款机器人的诞生是武创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武创院副院长王慧中介绍,武创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是连接科研与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创新平台,也是武汉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2022年4月,武创院正式投入运营,立志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截至2025年8月,武创院已设立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摄)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