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上下各级党员干部牢记殷殷嘱托,坚持民生为大,办好民生实事,以实际行动进一步锤炼党性、转变作风。今日起,《荆门日报》开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办实事解难题”专栏,深入挖掘各地各单位下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并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市残联创新构建“1+N”爱心辅具服务体系,让辅具通过“爱心辅具驿站”循环流转,覆盖全需求人群,以温情服务托起民生幸福。
“租赁物品:普通轮椅、助行器。租赁期间不收取任何租赁物品的使用费。”6月27日,家住东宝区龙泉街道浏河社区的肖先生从青山社区“爱心辅具驿站”领取了出行辅具。这是继寒假后,肖先生第二次在此租赁免费的辅具。
肖先生的侄子小陈患有先天性残疾,每次寒暑假小陈从潜江来荆门探亲,沉重的轮椅曾是出行难题。
在青山社区“爱心辅具驿站”,工作人员为市民解答问题。胡玉梅 摄
“现在好了!到社区填张表、交点押金就能免费租赁轮椅,孩子在荆门的假期出行轻松不少,也减轻了我们的照护压力。”肖先生说,“这事儿看起来小,但对我们来说是实打实的帮助。”
一件小小的辅具,让亲情的相聚少了负担,多了笑容。
近3年来,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为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列入省民生实事项目中。
在这一民生实事的落实过程中,荆门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辅助器具服务创新模式,布局建设“爱心辅具驿站”,形成从产品展示、适配租赁、日常维修到循环回收的完整服务闭环。特别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残联将提供辅具适配服务作为以“小切口”解决特殊群体“大烦恼”的民生实事去推进,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荆门市残疾人“爱心辅具驿站”总站。徐泓杰 摄
6月底,位于象山二路的荆门市残疾人“爱心辅具驿站”总站正式启用。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市“1+N”爱心辅具服务体系的“心脏”,统筹资源配置、衔接站点服务,与各基层站点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全市的辅具服务网络——可借、可还、可修。
“过去适配辅具,需持残疾人证并通过线上平台申请,很多有实际需求的老年人、临时病患及未办理残疾人证的群体难以及时受益。”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主任、“爱心辅具驿站”策划人罗海青告诉记者,“爱心辅具驿站”致力于打通辅具服务“最后一百米”,不仅全面保障持证残疾人的个性化辅具需求,还将服务对象延伸,老弱病残等群体都能便捷地触摸到这份关怀。
在青山社区“爱心辅具驿站”,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辅具。胡玉梅 摄
地处中心城区的泉口街道青山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不少居民因病、手术等原因短期需要使用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2023年5月16日,市残联在青山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进行老年康复辅具配发和产品的应用示范,授牌建成首批“爱心辅具驿站”,投放了300多件辅助器具。
东宝区仙居乡72岁的王爹爹腿脚不便,多年靠一根单脚拐杖勉强出行。青山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人员罗容在一次辅具适配服务对象全覆盖回访中,细心地发现这一情况,推荐并为他适配了更稳当的四脚助行拐杖。现场调高度、讲解用法、帮办手续……合适的辅具,让王爹爹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明显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极大增强。
东宝山社区的“爱心辅具驿站”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辅具借用嵌入日常照护。胡玉梅 摄
居民陈艳琴的母亲也是辅具驿站服务的受益者。此前,陈艳琴的母亲因腰椎骨折住院治疗,龙泉街道东宝山社区“爱心辅具驿站”免费租借的轮椅,让老人的复检出行方便许多。陈艳琴感慨:“没想到一张申请表就解了燃眉之急,比自己买一个轮椅要实惠太多,还不用长期占地方。”
服务的可及性,让更多人实实在在感受着“爱心辅具驿站”带来的便利。看似微小的辅具,通过“爱心辅具驿站”嵌入生活,让我市的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在龙泉街道东宝山社区,“爱心辅具驿站”就设在东宝山养老驿站的一楼。龙泉街道东宝山社区残协主席赵双静介绍说,“入住养老驿站的老人在接受照护期间,如需使用辅具,走几步路就能申请。”与此同时,除常见的轮椅、助行器外,这个“爱心辅具驿站”还配备了多功能听书机、语音血压计、电子助视器等智能辅具,让服务从“基本保障”向“个性适配”延伸。
龙泉街道东宝山社区的“爱心辅具驿站”一角。徐泓杰 摄
驿站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辅具借用嵌入日常照护,关怀变得触手可及。
近三年来,全市已布局20个“爱心辅具驿站”,累计服务群众近千人次,辅具周转使用效率提升近40%,初步形成“服务社区、辐射街道、带动市区”的三级联动服务网络,构建起普惠可及、优质高效的辅助器具服务体系。
着力于提升服务专业性,市残联围绕辅具适配、使用指导、个性化评估等开展系统业务培训,一支懂群众需求、熟悉辅具适配业务的专业服务队伍正在成长。今年6月,《荆门市残疾人“爱心辅具驿站”管理制度(试行)》出台,对借用流程、服务规范、消毒回收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未来,我们还将推动辅具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公众参与。”罗海青说,“针对居民家中闲置的助听器、拐杖、坐便椅等辅具,中心将设立回收渠道,通过清洗消毒、维修检测后再投入使用,惠及更多人。”
一件件流转的辅具,传递着城市的温度。在这张持续织密的保障网络中,“爱心辅具驿站”将关怀织进日常生活,让需要的人走得更稳、更远、更温暖。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