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丰源中药材有限公司产业发展纪实
记者胡雪丽
19日,在竹溪县丰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凌华的带领下,我们先后来到龙坝镇红庙子村和蒋家堰敖家坝片区,察看了药材长势。一路上,凌华向我们介绍了该公司及神隆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相关情况。
竹溪县丰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始建于2011年8月,是一家集药材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其中产品销售立足鄂西北,面向全国市场。
壮大产业队伍畅通销售渠道
沿着弯曲的小路,我们来到红庙子村,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1500亩株株挺拔、行行葱翠的丹参、贡菊、白术、桔梗、牡丹等名贵中药材在阳光下竞相生长,妖娆的身姿在清风中左右摇晃,不时飘来阵阵清香……近处,数十位药农或拿着锄头、或挎着修剪机、或挑着农家肥,忙碌在田间地头,细心打理着各家包片的药材基地。
“县丰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于 2012年8月创建了‘神隆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达到3680人,主要分布在中峰、蒋家堰、龙坝、鄂坪等4个乡镇。”站在一旁的县农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该公司与各乡镇 “联手”,盛情邀约曾多年从事药材收购的专业人士加入各地中药材协会。“这些药材经纪人,足迹踏遍全国各大药市,不仅把本地药材销往全国各地,还把市场信息带回来,及时指导药农调整种植结构,为入会社员协调处理好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各项具体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畅通销售药材渠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凌华对记者说。
开展科普服务推广种植技术
“金银花、贡菊、牡丹等中药材都有特殊的生长特性,所以从事中药材种植的管理者要做到及时规避风险,还要持续提高种植效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掌握常规栽培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凌华说。该公司与农户签订了”供种包销”协议,备足种子种苗,定期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以集中授课、田间指导、参观学习等各种形式传授中药材技术,对社员和中药材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该公司采用在乡镇集中人户区设立咨询台、到生产集中的村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科普书籍,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
建立标准基地发挥带动作用
县丰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为提高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对县内各乡镇土壤、灌溉水质进行采样分析、考察,建立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所有中草药示范基地从改良土壤、苗种入手,统一规划、统一深翻、统一种苗、统一保护价收购,建立起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大提高了基地生产水平和药材质量。在蒋家堰镇、龙坝镇等地建丹参、贡菊、牡丹等规范种植示范基地2800亩;在龙坝镇红庙子村种植牡丹、芍药、桔梗,面积1500亩,基本实现了基地建设的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
在该企业合作社成员的带动下,乡镇会员种药规模迅速扩大。如黄石头村成功人士敖勇,流转土地3500亩,大东沟村成功人士卢长春,流转土地600亩,种植以芍药、丹参、桔梗、白术为主的中药材。
据凌华介绍,目前,县丰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亩均产值5000余元,示范农户亩收入超万元,并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乡镇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药材基地规模达到5万多亩,中药材产业生产正成为农民提高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凌华告诉我们,丰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将用二至三年时间,种植中药材面积8.6万亩,建好“两个”基地(即蒋家堰镇大东沟村400亩的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和龙坝镇红庙村700余亩中药材示范种子育苗基地),办好“两个”示范片(即总面积约为1000亩的蒋家堰镇敖家坝示范片和800亩鄂坪乡中药材示范片),不断把全县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记者手记:如今,药材种植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县丰源中药材有限公司走种、产、销一体化的路子,形成了基地建设的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托起了药农增收致富的希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