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秦巴群山间机器轰鸣,十巫南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火热。作为湖北省“九纵五横四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巫南高速项目正以“满弓紧弦”之势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全力冲刺“双过半”。
5月28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注入桩基,十巫南高速57根深水桩基圆满完成浇筑。作为项目建设的“生命线”,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犹如为十巫南高速的建设进程装上了强劲的“加速器”,向着通车目标全力冲刺。
57根深水桩基所在的工程是白沙河1号特大桥。该桥全长1006米,桥面净宽11.5米,主跨为150米的连续钢构设计,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山水之间。而其中的16号主墩矗立在白沙河水库核心区域,70米的深邃水域下,沟谷河床斜岩地质复杂多变,主墩承台下的30根直径2.5米的深水桩基,每一根都肩负着支撑大桥的重任,要穿透层层复杂岩层,精准扎根,其施工难度在业界都极为罕见。
面对建设挑战,该项目标段团队秉持“技术先行、精准施策”的原则,采取一系列创新技术组合拳,向难题发起了猛烈进攻。项目团队构建起水上钢平台作业系统,使原本波涛起伏、极不稳定的水面变身成为坚实可靠的施工场地,为后续作业搭建起稳固的“舞台”。首创的“冲击钻预引孔+振动锤跟进沉桩”工法,让钢管桩稳稳嵌入8米深的岩层之中,为桩基筑牢根基。创新运用刚性钢护筒,稳固孔壁并隔绝水压,将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水下环境转化为可控的“陆上”作业空间,并采用全站仪实时动态监控,就像一双时刻紧盯的“眼睛”,将垂直度偏差牢牢控制在0.1%以内,真正实现了桩基的“横平竖直”。
为攻克深水承台施工这一难题,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钢护筒牛腿+底模平台”工艺,在桩基钢护筒上精准切割至优化标高,将牛腿与承重梁可靠焊接,巧妙地利用既有结构,构筑起承台施工的稳固支撑体系。这一创新工艺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更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30%以上。
在丰溪镇戈边河村,十巫南高速公路第六标段控制性工程也迎来了新的进展。戈边4号隧道右洞于5月30日实现顺利贯通。该隧道全长2.4km,2024年1月13日开始掘进,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努力,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多月完成。该隧道最大埋深约590m,隧道地处复杂构造交会区,洞口段存在两处不稳定堆积体,地层岩性主要为中风化炭质灰岩,节理裂隙发育且隧道穿越断裂带,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针对洞口段不稳定堆积体等工程挑战,项目团队创新应用异型套拱技术,结合“零开挖”进洞方法施工,实现对边坡“零扰动”,保证洞口整体稳定,有效保障高速公路结构安全与行车稳定。在断层破碎带施工中,依托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探明地质条件,综合运用超前注浆、管棚及小导管预支护加固围岩,采取分部开挖快速封闭支护工艺,并强化钢架喷锚与锁脚锚管施工,同步建立围岩变形与渗水实时监测体系,动态优化支护参数,配合防水板与止水带阻断水岩作用,系统性防控塌方、冒顶及突水风险,为隧道安全贯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据悉,十巫南高速项目全长84.9公里(其中,湖北段78.62公里,陕西段6.28公里),经过两省三县七乡镇,桥隧比高达85.6%。目前,项目整体投资建设已过半,路基土石方完成73%,圬工防护完成45.15%;桥梁桩基完成90%,圆柱墩完成67%;隧道开挖初支完成62%,二衬完成55%。十巫南高速建成后,将有效完善省际出口通道网络,促进鄂陕渝毗邻地区资源互通、产业协同,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聂向荣 黄月娇 曲俊达)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