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记者 张亚楠 冯昊 报道:在城市隐秘的褶皱里,蜿蜒小巷犹如岁月的旧书脊藏着溪城美味的宝藏。它们不张扬,不逐繁华浪潮,静静氤氲着独有的烟火。
城区幸福东路有家开在居民楼小院里的芝麻酥饼摊,用质朴的滋味勾连起往昔岁月与当下的生活,于方寸之间烘烤出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和乡愁味道。想要买这家饼,没有“寻宝”的本领是找不到的。若不是熟人带路恐怕也是半路折返。然而这家饼藏得这么深,却依然挡不住“饼粉”们吃上一口的决心,其中秘诀是摊主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之魂。
从繁华的西关桥走过,穿过几条弄堂,踏入一条小巷,再拐进老居民楼的小院,离目的地也不远了。未见做饼人,但闻酥饼香。
斑驳墙面是时光摩挲的痕迹,邻里寒暄、自行车铃声交织成市井交响。顺着烤饼的香味走到院落尽头,透着古朴劲儿,门口炉烟袅袅,恰似旧时光的邀约。这块方寸之地是美味的发源地,也是时光的雕刻台。揉面案、烤炉、原料桶有序摆放,每一寸空间都氤氲着麦香与芝麻焦香。芝麻酥饼的小摊铺像位沉稳“老叟”,一块被风雨洗得褪色的木质招牌上“老司芝麻酥饼”几个字依稀可见。
“你们稍等下,这批已经被预订好的出锅后就给你们做。”这位边揉面边招呼顾客的白发老人,便是酥饼的巧匠师傅司载祥。年逾花甲,腰背却依旧直挺,动作也十分麻利,粗糙、厚实的双手是与面团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写照。
每日破晓前,点点星光透进小巷,当整座溪城大部分人还在熟睡时,司师傅已经开启了他一天的“修行”。和面、发面、醒面、生炉火、擦案台……天气越来越冷,老师傅却在最寒冷的清晨升起了一日中最温暖的烟火。
面粉是精挑细选本地老磨坊出品,“这麦子日照足、筋道,做饼才香”师傅边挖面边介绍他是如何选材的。只见他把新麦倒入大陶盆,加水、撒盐,双手搅入面粉“漩涡”,一揉一按,节奏沉稳有力,似赋予面团生命,直至其光滑柔韧如绸缎。除了要控制发面和揉面时长,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老面与新面的比例,这是芝麻饼外酥里软的关键。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仅靠言传终是掌握不全,但司师傅总能靠感觉“量”出“黄金比例”,他的手和眼成了最精准的秤。
制饼坯,是一项细腻“雕琢”的工程。面团分块擀开,司师傅手持擀面杖,轻重有度,面饼渐如薄纸般厚薄,又一层一层像叠被子一样,折叠成较厚的、四四方方的面饼。中间,每一层都会均匀地刷上自家熬炼的香油和麻油,瞬间油光润泽,再用面饼两面粘上白芝麻,一块面饼才算预备好。
“芝麻得是好货,炒熟碾碎些,香味才足,咬下去才有魂儿。”司载祥颇有见解地说道,对于做饼,他最有发言权。准备就绪后,饼坯入炉,司老师傅又是凭眼力、经验把控火候,添柴拨火,炉温恰到好处,“火大了焦糊,火小了疲软,这分寸感,几十年才拿捏准咯。”司老师傅笑着说道。谈话间,饼坯在炽热中蜕变,面皮由白转金黄,芝麻“滋滋”作响、香气漫溢。
看着两面金黄的饼,忍不住想要尝一口,可司老师傅却不急不忙地将炉子上的饼又夹进炉内烤制。司老师傅解释说,这一步是给饼“提香增酥”的关键。看似平平无奇的芝麻酥饼,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工艺都无可复制,整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巧心、匠心十足。从炉内取出热气腾腾的饼用一张传统的油纸包上算制作好,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层层酥脆,内里又十分绵软,麻油的咸香和芝麻的醇香交织在一起,口感层次丰富,每一口都是质朴与满足,暖了胃,更慰藉了心灵,三块钱的饼一定是早餐中的“王者”。
芝麻酥饼在常温干燥的环境下放上一周都没问题,其易于储存的特点加上香酥可口的味道,使得很多外地游客和离乡游子大量订购并打包带走,为的是在外也能吃上一口家乡味道。每次归乡,客车还未进站,脑海已勾勒出巷口饼香,那是乡愁的具象,是故乡给游子最熨帖的“家书”。
△酥饼师傅 司载祥
多年过去,城市翻新,高楼拔地而起,小巷也悄然变化,可这家酥饼像倔强的“守味者”,守着老手艺、老味道。炉具或许陈旧斑驳,配方却从未“改弦更张”。传统手艺揉进耐心、诚意与对往昔传承的敬意,在快节奏时代,用慢火烘焙,以香留住旧时光,成为小巷灵魂所在。见证市井烟火、人情冷暖,续写着既平凡又珍贵的美味故事。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