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连阡陌,山乡筑坦途。时下,行驶在鄂渝陕交界的秦巴腹地——我县域内的广袤乡村,一条条畅通便捷的乡村公路联村通户,串起沿线一个个兴业富民产业,铺展开一幅路畅、村美、民富、县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驻足回首,一“路”见证,崇山峻岭间布满开路者的汗水与足迹。近年来,我县举全县之力久久为功、以路为犁、苦干实干,持续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用心探索“农村公路+”新模式,用情推动农村公路由“交通线”向“风景线”拓展升级,用力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龙王垭至黄花沟茶旅融合示范路
通村达户铺就百姓“幸福路”
“现在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也开到家门口,我们抬脚就能坐公交进城,简直太便捷了!”6月15日上午10点50分,鄂坪乡黄花沟村村民徐永明带着老伴和孙子,向家附近的公交候车亭走去,赶11点发车的25路公交车。
黄花沟村距县城29公里,与陕西省平利县和镇坪县交界,全村仅105户、312人,曾是以农耕为主的空心村。随着穿村而过的432省道改扩建完成,村内道路也提档升级,黄花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园变游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古树、河谷、土房、中药材、茶园等“沉睡资产”全部被盘活,昔日的“空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建好一条路,畅通一个村,激活一方产业,带富一村人。黄花沟村的华丽转变,正是我县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构建内通外联微循环取得的成果。“‘十四五’以来,全县上下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全县十大民生事项,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推进这项工作。”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晓巍说。
建设“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我县地处鄂、渝、陕交界的秦巴山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5%,“出门遍地山连山,抬头只见碗大天”曾是竹溪人出行难最真实的写照。为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我县坚持规划与政策同步,科学编制《竹溪县“四好农村路”发展规划》《竹溪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先后完成县乡道提档升级689公里、通村组道路1145公里、通院入户路952公里、产业路400余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路340公里。抢抓“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机遇,推动示范创建提质扩面,从区域示范引领建设向全域发展转变。
建好“四好农村路”,离不开资金支持。该县坚持顶层设计,通过对上争取、政府统筹、市场引入、群众参与等方式,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全域共建“四好农村路”的大格局。5年来,全县通过争取债券资金、融资贷款以及发动社会募捐等形式,累计整合资金20亿元投向农村公路建设领域,掀起上下齐心、干群同心的农村公路建设高潮。
如今,在我县,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修到村头,通到百姓的家门口。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231公里,户户通硬化路率达100%,村民出行“抬脚上车”、物资进城下乡畅通,“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幸福愿景照进现实。2023年,我县成功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水坪镇桃花岛旅游观光公路
精管细护构筑坚实“微循环”
盛夏时节,热浪扑面。在县内公路沿线,一群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道路养护人员忙着修整路肩边坡、清理水沟涵洞、修补路面裂缝、维修沿线设施……只为赶在汛期来临之前,筑牢公路保畅“安全堤”,为群众安全畅行保驾护航。
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为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近年来,我县按照“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规范”的工作要求,在“管好、护好”农村公路上做精细文章,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层次分明的管理责任体系。
因势利导,组建专群结合管护队伍。2021年,我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挂牌成立,分区设立5个中心管理站,选派15名同志驻各乡镇,协助镇村抓好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组建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同步在乡镇、村分别设立路长制办公室、护路站,建成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顺势而为,创新信息化管理手段。该县纵深推进“互联网+农村公路”管理,充分运用农村公路智慧管理平台,完善巡回查处、病害上报、分级养护的管理流程,为农村公路“一张图”和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经过多年探索,我县通过市场化改革解决农村公路“谁来养”的问题,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专业养护提能。创新建立“专养+群养+示范”的分级养护模式,引进培育5家市场主体,依托养护公司机械化、专业化能力,加速补齐养护短板,为提升全域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养护水平、养护效率注入活力和能量。
群众养护提效。目前,全县共有15个乡镇农建办和319个村养护队。我县充分发挥全省共同缔造试点县优势,设立176个积分超市,创新将路田分家、路宅分家、路域环境等纳入积分制管理,2.3万余户群众深度参与公路养护,实现从“让我养”到“我要养”的转变。
量化考核定效。将农村公路建养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细化、量化,严格考核,推行“群众满意制度”,实现养护管理检查常态化。
多元激励增效。先后出台《竹溪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竹溪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评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农村公路管养纳入全县绩效综合考评,建立月评季督年考核机制。同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奖励激励,通过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资金拨付挂钩、与激励评先挂钩,进一步解决养护工作难题。
管养出实招,品质见实效。在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期间,全县共创建乡村振兴示范路7条、党建引领示范路10条、最美农村产业路15条,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峰镇贡米基地产业路
创新融合迈入发展“快车道”
一路通,百业兴。“四好农村路”建设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民心,承载的是希望与愿景。
以路为媒、以路兴业,我县高质量推动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依托“交通+”融合发展,将交通融入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乡村物流体系中,贯通城乡流动的大动脉,为乡村振兴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交通支撑。
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泉溪镇境内,因景区山形形似八卦图而得名。自通村景区路拓宽升级后,畅游体验随之提升,这里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山水浓荫中,游客们沿着山水画廊赏森林秘境、四季美景,宛如进入天然氧吧。
路美连风景,引来八方客。目前,我县建成400余条旅游公路,将辖内15个3A级以上景区、198个景点串联起来,并开通7条旅游公交专线和定制旅游班线,实现有景的地方车能去、见景的地方车能往。去年,全县共接待旅客61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7亿元。
路通百业兴,带富一方百姓。依托346国道、238省道等“四纵六横”主干线公路路网,全县240公里产业路上,车流不息、物畅其流,形成有机绿茶、道地药材、高山蔬菜等8条农特产品产业带。12家农业龙头企业、1243家专业合作社、3.6万户种植养殖群众和100余万亩产业基地实现联园串户,流淌在丹霞山的世界顶级好水VOSS矿泉水更是通过桃源芙丝产业路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产业路带动3.5万余人务工就业,实现年产值67亿元。
路畅民共富,绘美一座村庄。以百里果廊、百里景廊、百里绿廊为骨架,全县大力推进公路绿化,以路为媒扮靓乡村,建设公路景观节点63处,形成“一路一风景、一乡一环线、一村一特色”。其中,蒋家堰镇莲花片区、中峰镇同庆沟片区、水坪镇大石门片区、鄂坪乡王家河片区等已成为竹溪特色乡村建设的名片。全县特色乡村每年吸引县内及周边地区游客近80万人次。
依托畅美村路,全县电商物流业实现蓬勃发展。县、乡(镇)、村电商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秦巴电商产业园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搭建阿里村淘县级运营服务中心、邮乐购竹溪运营中心等4个销售平台,整合16家物流企业和350余台社会物流车辆,建成电商扶贫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7个、村级网点319个;110个本土单品实现网上销售,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我县被授予“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竹溪农村电商物流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竹溪交通人将继续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美好交通出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目标,奋力书写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责任编辑:涂慧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