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09时00分,竹溪县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预计今天13时至18时,竹溪大部最高气温将达35℃以上,请注意防范。
6月21日,我们已迎来夏至节气。“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一个庚日是10天)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气象部门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初伏为10天,中伏为20天,末伏为10天,一共是40天。
具体时间——
初伏时间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时间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时间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高温来袭,如何应对?
●建议增加室内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高温天气中,室内湿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
●在浑身大汗时,不宜冲冷水澡。
●出行方面,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运动。当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39℃以下时,户外露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2-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作业。当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时,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
这些消暑误区要规避→
●误区一:消暑主要靠空调
天气一热,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事实上,长期在空调带来的恒温下生活,身体的温度调节能力、免疫力都会降低,一旦置于高温环境中,反而更容易中暑。
正确做法是:室内外温度差,以不高于10℃为宜。在进室内后10分钟再开启空调,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
●误区二:午睡贪凉睡地上
夏天,有人喜欢在地板上睡午觉。虽然感觉凉爽,但坚硬的地面不仅透气性差,而且聚湿性强,容易受寒、受潮。
正确做法是:选择凉席加上舒适的卧姿,配合室内流动的空气,风扇不要对着人直接吹。
●误区三:穿得少又不动 ,“稳稳”度夏
夏天,不少人喜欢穿得少,同时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
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预防发生职业性中暑事件→
根据全国总工会《关于做好2024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和开展“工会送清凉 防暑保安康”活动的通知》,各级工会要督促用人单位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为职工提供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等。
要突出重点人群,以夏季露天作业的交通、物流、电力、建筑、环卫、公安、消防等行业和存在生产性热源高温作业场所的从业人员,以及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重点,开展以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培训、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为主要内容的“送清凉”活动。
温馨提示
需要预防热射病。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两种。
●第一种多发生在户外活动、运动和工作过程中,患者很快会出现多器官功能的衰竭,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第二种则多出现在年老、体弱等群体中。临床曾出现过老年人在高温天,因为不使用空调而导致送医的病例。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