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正文

国家级名单公示,竹溪1人上榜

时间:2024-02-23 14:35:30      字体:  打印  播放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关于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全市4人入选其中我县1人榜上有名。

名单如下

全市入选的4名传承人分别为

武当山宫观道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连武(传统音乐类)吕家河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侯同贵(传统音乐类)汉调二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彩平(传统戏剧类)武当武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覃献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全市现有15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

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0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

伍家沟民间故事

武当山宫观道乐

吕家河民歌

汉调二簧(山二黄)

武当神戏

武当山庙会

武当武术

尹吉甫传说

郧阳凤凰灯舞

七夕节

女娲传说

竹溪山二黄

秦岭南麓、巴山北坡地理位置决定了竹溪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被著名汉剧表演大师陈柏华称为“汉剧之母”的山二黄就是当地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之一

以山二黄文化为内核的竹溪“武陵不夜城”开街便“火爆出圈”沉浸式的戏曲体验让游客感受到武陵古镇的别样魅力

多年来,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不断尝试戏曲创新表达让戏曲走进百姓生活……种种变化让古老戏曲绽放新花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二黄流传200多年

被誉为“京剧声腔之源”

“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清代黄冈、黄陂一带流传的家谱,均有祖上族人迁徙郧阳的记载,鄂西北各县及陕南诸县亦有清代黄州会馆旧址。清乾嘉年间,善唱二黄的移民来到鄂西北山区,长期融合流变后发展出一种地方剧种——山二黄,俗称“靠山黄”。

红色革命题材山二黄剧《青春何恐》。

据资料记载,在十堰地区,山二黄流传200多年,流派较多。传承脉络清晰、有据可考的山二黄老艺人中,不得不提到房县艺人范大德和他祖父范仁保,以及竹溪艺人童觉平。

咸丰十年(1860年),范大德(1886年—1959年)的祖父范仁保领班赴陕西安康三义庙等处设园售艺,并留住安康办了“祥瑞班”,传了“瑞、彩、方、盛”4个字辈的艺人。其中知名者有生角周瑞福、净角夏瑞告、生角与末角兼演的姚彩盛等。

早期的山二黄以清唱为主,俗称“坐万字”。童觉平(1900年—1983年)祖籍为黄州府罗田县,清乾隆中期,他们家族迁居竹溪县城,开始以经商营生,至第三代即以传唱山二黄,兴办“万字”(即座堂清唱)出名。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鄂西北各县艺人相继组班立社,挂衣登台。清光绪年间,黄龙滩富豪萧明甲出钱聘何宏生、周庆云等为师,按“天、子、重、英、豪”五字排辈,开办科班。该科班只办到“重”字科,但培养的人才不少。其中,陈天庆于抗日战争初期曾两次应邀到陕西安康、汉中等10多个县市演出数月,在当地有“汉中红”之誉;王子清以唱功取胜,曾在安康县城摆擂连演48天,座无虚席。

在皮黄腔系的剧种中,山二黄尤重唱工,唱腔有通俗易懂、明快流畅、易于传唱等特色。因成熟完备的声腔体系和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络,山二黄享有“中国京剧声腔之源”的美誉。20世纪初,鄂西北知名山二黄戏班颇多,竹溪“三亦社”“新溪剧社”等皆有一定影响。

2011年,成立于1956年的竹溪县山二黄剧团更名为“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下简称山二黄展演中心),为国家级非遗——竹溪山二黄(汉调二黄)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展演单位,系全国唯一表演山二黄剧种的专业艺术团体。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