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正文

“童伴妈妈”夏正莉感人事迹火了!阿里公益颁发特别奖

时间:2023-12-08 15: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放

因为自家孩子曾是留守儿童,所以她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格外关注,为让孩子们的童年不再缺失爱,4年前她主动到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担起重任不收取一分钱报酬,她就是县河镇安家沟村文书夏正莉,在孩子们口中她有另一个称号——“夏妈妈”。

12月7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十堰晚报、竹溪县融媒体中心为夏正莉颁发“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荣誉证书和一万元奖金。

—— 天天正能量 颁奖词 ——

一念不忍,四年坚持,这份爱,改变了孩子们一生。

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抚慰,她不计付出、不问回报,只为点亮孩子们的笑脸,只为丰盈孩子们的心田。

看见,行动,改变,她温暖着一批人,改变的,是几代人的明天。

人生最关键的,往往就几步。

这些孩子有她守护,真好。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十堰晚报、竹溪县融媒体中心,为夏正莉颁发万元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致敬行动着的力量,致敬推己及人的大爱。

童年的缺憾影响一生。

让留守儿童精神不留守,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需要更多的“夏妈妈”。

天天正能量简介:天天正能量是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全国近400家主流媒体共同打造的知名公益平台,以“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为宗旨,通过奖励小而美的凡人善举,唤醒人心,激励善行,推动社会向善向暖。自2013年至今,天天正能量累计已投入上亿元公益金,截至2023年8月底获奖的各行各业基层群众有12050人,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向善看齐。

夏正莉的事迹一经推出,便受到中国新闻网、十堰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感动了无数人。

下面跟随本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童伴妈妈”夏正莉的事迹吧!


她主动负责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用爱心填补那些“缺位的爱”,30个留守孩子,有个“夏妈妈”!

因为自家孩子曾是留守儿童,她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格外关注。为了让这些孩子的童年不再缺失爱,4年前,她主动到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以下简称托管中心)当“童伴妈妈”,不收取一分钱报酬。她就是竹溪县县河镇安家沟村文书夏正莉,在孩子们口中,她有另一个称号“夏妈妈”。

“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就想起当年我的孩子”

12月2日,周六上午,初冬的暖阳照在竹溪县县河镇安家沟村的山梁上。在托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一位中年妇女正带着十几个孩子,在阳光下围成一圈,整齐朗读《弟子规》。童声朗朗,孩子们的身上暖融融的,小脸红扑扑的。

这位中年女子是安家沟村文书、42岁的夏正莉,十几个孩子都来自村里的“留守家庭”。从四川到广东,再回到湖北,夏正莉走过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夏正莉的老家在四川达州。高中毕业后,她南下广东打工,认识了竹溪小伙龚国安。两人结婚后依旧在南方打拼,两个孩子被送到竹溪,由龚国安的父母抚养,成了留守儿童。

老人年纪大,精力有限,文化程度也不高,教育孙辈很吃力。有一次,夏正莉发现两个孩子养成了上网、逃课的恶习,学习成绩一降再降。她和丈夫想过很多办法,然而身在异乡,鞭长莫及。反复思考之后,夏正莉夫妇决定:“回老家去,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2003年,他们辞职回到竹溪。

夏正莉扎根安家沟村后,被推选为村文书。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村民家庭。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里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家长“老龄化”的现象突出。一些留守孩子,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他们眼神躲闪,怕见生人,放学后常聚在一起玩手机、看电视,对学习兴趣不高。

每每看见这些孩子,夏正莉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总是在想:“当年我和丈夫在外,我的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她问自己,“我能为这些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童伴之家’不能关门,我来当‘童伴妈妈’”

2018年,竹溪县“经典100悦读社”走进安家沟村,开办“童伴之家”,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做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这个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公益项目开展一年后就被搁浅。

眼见“第二课堂”上那些快乐读书、欢声笑语的场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留守儿童整日没精打采,甚至是故态复萌,又沉浸在电子游戏中,夏正莉很心痛。

此时,夏正莉已经在安家沟村工作了几年,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她深知,“第二课堂”对于大山之中的留守儿童来说,不仅是一个读书会、一个托管班,更是一个获得社会关爱的机会、一个帮助他们打开世界之窗的平台。

夏正莉思考再三,下定决心把村里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召集到托管中心。她要到托管中心当“童伴妈妈”,负责开办“第二课堂”,督促孩子们学习、做游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童伴之家”公益项目要设法留住,继续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在竹溪县民政局、安家沟村村两委的支持下,夏正莉开始实施计划。她挨家挨户走访,给老人们做工作,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有些老人觉得托管中心离家较远,担心孩子来去路上不安全;有的老人嫌麻烦,以“孩子不愿意去”为理由拒绝。

夏正莉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全村数十户留守儿童的家分散在大山的沟沟岔岔,她利用休息时间跑了个遍。起初,只有住得近的几户人家的留守孩子愿意进入托管中心。

“没有你就没有孩子的进步,你就是她的‘夏妈妈’”

2019年,时年4岁的萱萱是第一批进入托管中心的女童。在她年幼时,母亲弃她而去;父亲在外打工,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回家住十来天。刚到托管中心,陌生人跟萱萱说话,她害怕地直哭,平时脸上几乎没有笑容。望着这个忧郁内向的女孩,夏正莉十分心疼。她时常抽空去萱萱家,陪萱萱玩耍、聊天,鼓励萱萱自信勇敢,大胆尝试。4年托管时间过去了,如今8岁的萱萱变得开朗了,今年“六一”村里开展活动,她主动报名参加表演,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

在托管中心,妮妮今年9岁,她身上的变化可谓巨大。2019年,夏正莉去妮妮家做劝说工作时发现,妮妮偷拿奶奶的手机玩游戏,不愿与人交流,眼神怯懦。

进入托管中心后,妮妮一度沉迷于手机游戏,夏正莉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排她和年长的孩子组队,一起课外阅读,有空就给她讲有趣的故事。妮妮的课外生活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慢慢地就远离了电子产品。现在,妮妮热爱阅读,总会缠着夏正莉给她讲故事。周末放学后,她会主动借书带回家阅读。

在电子游戏上收心、在阅读中成长的妮妮,成绩迅速提升,在年级名列前茅,整个人变得阳光自信。在外打工的妮妮父亲看到孩子的变化非常高兴,多次打电话感谢夏正莉:“没有你就没有妮妮今天的进步。你对妮妮的照顾无微不至,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好,你就是她的‘夏妈妈’。”

孩子们的进步,村民们看在眼里,交口称赞。送来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有的家庭干脆把两个孩子都送到托管中心。现在,定期来托管中心参加活动的孩子30人左右,最大的14岁,最小的3岁。周一到周五,孩子放学后来托管中心看书、写作业;周六和周日,夏正莉组织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籍、做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4年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和夏正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很多孩子口中,她从“夏老师”变成了“夏妈妈”。

“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快快乐乐,不再缺失爱”

夏正莉家住竹溪县城,距离安家沟村20多公里。每天义务照顾完留守儿童后,已是晚上六七点,再搭车回县城,到家常是七八点了。她是村里的 文 书,日常工作琐屑而繁杂。每个周末,她还要放弃休息时间赶回村里,组织孩子们开展活动,没有任何报酬。有人问:“你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夏正莉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的童年快快乐乐,不再缺失爱。”

安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柏俊波介绍,除了“童伴妈妈”的陪伴,村里还定期邀请民警来“童伴之家”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开展暑期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同时,“童伴妈妈”还建立家长微信群,把孩子们做功课、玩耍的视频发给家长,增强亲情联系,让外出务工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前不久,在十堰首届社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上,由夏正莉负责的安家沟村关爱儿童志愿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有‘助’幸福有‘依’”项目获得一等奖。这是对她4年来辛苦付出的肯定。(罗伟 付延峰 黄东)

(*文中的萱萱、妮妮均为化名)

( 责任编辑:涂慧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