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丨如何远离“第一杀手”脑卒中?
你知道吗?
全世界,
每4个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卒中;
每2秒钟,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
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
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脑卒中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日常生活中,脑卒中应当如何预防呢?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重在预防。据统计,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国民的第一杀手。脑卒中的发病不分性别,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近年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卒中就在身边!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
1、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就是脑血管堵了,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至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2、出血性卒中即脑出血,就是脑血管破了,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两大类。
1、不可干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2、可干预危险因素,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控制的,包括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吸烟、饮酒、运动少等,所以平时对于可干预危险因素的积极有效控制是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关键。
只有生活方式健康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复发率才能下降。
如何预防脑卒中
1、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
2、控制血压
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血压1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每月测血压1次、高血压病患者应每日测量1-2次,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3、控制血糖
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糖尿病家族史、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4、控制血脂
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肥胖、超重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就要测定1 次血脂。
5、戒烟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6、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卒中风险。
7、健康饮食
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
8、科学运动
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约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省心的健身运动。
9、积极治疗有关疾病
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如:冠心病、房颤、外周动脉疾病等。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定期体检复查,接受专科医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