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9月以来,我县一直“晴歌”高唱,阳光明媚和三伏天的酷热相比,天气显得温柔了许多,虽然午后气温走高有点热,但太阳的威力减弱了很多,不再让人有酷热难耐的感觉,早晚也越来越凉爽。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周前期我县依旧维持晴好天气,周后期受偏东气流影响,局部有阵性降水,需要提醒的是,近期昼夜温差较大,午后气温较高,早晨气温较低,市民要注意预防感冒。
预计8~10日,受低层偏东气流影响,云量较多,局部有阵雨。未来五天,竹溪天气预报如下:
7日,晴到多云 ,20~32℃;8日多云,局部有阵雨 ,20~33℃;9日,多云,局部有阵雨 ,22~33℃;10日多云,局部有阵雨 22~31℃;11日,小雨转中雨 ,21~27℃。
民谚曰:“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本周迎来白露,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意味着白天虽热但早晚已有凉意须注意添衣,防止受凉此外,由夏转秋后,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适当调整生活方式“秋乏”可自然缓解
饮食养生:滋阴养肺
1.多喝温水、果汁、豆浆等。2.适当吃一些时令的水果和蔬菜,因为蔬果中含有大量水分,能补充人体津液。3.经常食粥可以补胃健脾、滋阴润燥。在粥中适当加一点梨、山药、芝麻、百合等润肺益脾的食物,效果更好。4.可以服食中药药膳或茶饮调养,如用麦冬、天冬、沙参、黄精等中药泡茶或炖汤,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生津补液等作用。
起居养生:“秋冻”要因人而异
民间素来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白露之后,天气转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张开,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因此,适当的 “ 秋冻 ” 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但体虚易感人群,特别是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抵抗力差,早晚温差大,易受风寒,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不宜“秋冻”。老年人、婴幼儿也只能适度“秋冻”,避免寒邪侵袭。注意保暖,“捂”好三个部位。一、捂肚脐古人有“白露勿露身”的说法。肚脐又名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天气转凉慎穿露脐装,晚上睡觉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肚脐受寒,引发腹痛、腹泻、痛经等疾患。二、捂后背后背是人体阳气的出口,也是风寒邪气最易侵入的地方。如果后背受凉,会导致头痛、鼻塞、咳嗽、喉痛等感冒症状。所以白露后要注意保暖后背,特别是颈部,不要穿过低领的衣服或裙子,不要让颈部暴露在空气中。可以用围巾或披肩围住颈部,也可以用手搓热后按摩颈部 。三、捂双脚俗话说“脚暖腿不凉”,白露后寒凉渐增,暖脚是第一步。建议晚上睡前热水泡脚,泡脚既能护全身,也能温和补肾。将热水没过脚腕,泡约 5 到 20 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发热最好。腿寒者泡脚时可以加入一些药物,如艾叶、桂枝、姜片、盐等,以增强泡脚的效果,泡脚的同时可以揉搓耳部和腰部。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为腰之府,所以可以配合按揉耳部和腰部。
运动养生:动静结合
虽然秋天比较适合户外运动,但白露季节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结合。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健身运动——“笑”,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还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