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日前在“创新守护·美丽心灵”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众而言是一个应激事件,人们可能因此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各种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
为此,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制定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方案,选派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援鄂援汉,并运用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方式开展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近日,还出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促进治愈患者全面康复,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全世界93%的国家的重要精神卫生服务受到干扰或中断,而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和标准化治疗能力。”陆林说,社会要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关注和包容精神疾病患者,不污名化和歧视患者。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
专家介绍,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比成人更复杂,达100多种。
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周波:比如说有的孩子他得了自闭症,那他再长大一点的话,有抽动症。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或者是家庭教育等等的问题,出现情绪不好甚至有自伤这么一些情绪,还有特别厌学的、不愿意上学、网络成瘾这样一些问题。
目前,以游戏成瘾为主的过度依赖网络成为家长关注的热点。全球儿童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发病率约为6%。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一个青少年儿童,他对网络或者是游戏过于痴迷,然后不能够完成他的学习任务,甚至放弃其他的课外活动,比如体育活动啊,跟别的同伴的交流啊,那这个可能是网络成瘾或者游戏(成瘾) 需要治疗。
专家提醒,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到成年的时候会变为成人多动症。如果发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
意义是做好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支撑。阿德勒说,人生的意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学校心理教育中面临的心理困扰。
第一,职业。对于学生来说,职业就是他的学习成绩,成绩是硬通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因为他的成绩不好,导致他在学校很不舒服。
第二,合作。我们在使用成绩单管理学生时,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学生除了要学习成绩好之外,他还很看重自己受不受欢迎。一个孩子学习好到没朋友时,他也不愿意去学校。
第三,亲密关系。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不好,他喜欢的女孩鄙视了他一下,于是他开始发愤图强,学习成绩好的一塌糊涂。在亲密关系这个层面,孩子可以因为一个人而发生改变。
所以孩子向你抱怨不想去上学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想去上学。比如孩子在学校里遭受了校园暴力,家长如果只是一心想着把孩子送回学校,会置孩子于危险之中。
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不存在这些问题。他就是懒,不想去学校受约束。如果享受生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话,他是没有理由回学校的。不要怪孩子想要“享受”生活。成年人也一样,我们也想享受生活,但是为了生计、为了创造价值需要去上班。我们需要给上班一个“理由”,孩子也需要同样的理由。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更需要这样的理由。网上有很多文章,在“腐蚀”着孩子的心态,比如成为网红一夜暴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只展示了好的一面,当我们周围充斥这样一些观点的时候,孩子觉得上学不重要,一点都不奇怪。
面对这些日益严竣的问题,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力求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把目光定于家、校、院合作,多措并举,联手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形式,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家、校、院合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医院评估中的功能。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