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竹溪味道》1:竹溪菜赋

时间:2017-07-03 09:36:17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味道》并非菜谱、食单。菜谱、食单讲的是用什么做和怎么做,而本册则关注怎么吃和在哪里吃,也关注和美食缠绵一处的氛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回味那些适口充肠的酸甜苦辣咸的时候,人们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或心绪。毕竟,那萦绕于心头的滋味,恐怕是厨师无法烹饪出来的。

我把那些浸润于美食之中却又洋溢于食材之外的感受点染于纸上,写成了这本《竹溪味道》,想与竹溪人以及关注竹溪饮食的人分享普通饭菜里的温情和爱,分享竹溪山山水水之真味。尽管美味千姿百态、众口难调,然而缠绕其间的亲情与乡情却是相通的。

我非文化圈人士,文化水平仅为初中,而且非勤行中人,对于“爆炒烧燎煮,煎糟卤拌汆”等等烹饪技巧只能从一个“吃货”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难免露怯。幸好这本册子并不是写给大厨们的专业书籍,而只是供那些和我一样喜欢竹溪饮食的朋友们解闷儿的谈资。若有不妥之处,就请一笑了之。

二O一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老盆)

作者简介

彭卫东,竹溪县西关街人,从事餐饮经营五年,因与锅碗瓢盆为伍,故号“老盆”。

下面,一起来欣赏作者“老盆”的作品 。

 

丁酉之春,三月既望,春返大地,万物皆欣,适值《竹溪辞典》首启,【竹溪饮食】章列其册,以文述之,是以为赋:

 

浩乎三千年,泱泱竹溪菜。竹溪古地,辖于庸国,上庸先民既己躬耕于此。方圆八百里,物阜民丰,庸人纵马鸣镳,驰逐其间,掩兔弋雉,射麂格麇。既收所获,割鲜脍炙,肴酒尽乐,高歌欢唱。竹溪西毗三秦,南邻巴蜀,竹溪菜汇陕之酸辣,蜀之麻辣,固已肇陕蜀美馔之端。明成化八方流民汇聚,四方食俗交融,风味渐成一派,其后日高手上,蔚然综成大观。降及今日,则独领风骚于食林,远播声名于华夏,八荒之内,皆知其美。

 

竹溪宜人宜居,润泽我邦。千年流碧,反哺乡关。曾记否,腊肉血包酸辣子,他乡寻梦捎路上。豆干稀酱干豆䜴,游子千里思其香……想当年,美食童谣竞传唱。看今朝,竹溪佳肴满店堂。君且看:汇湾梅子出茶乡,溪人和羹任品尝;"顺溪"腐乳驰中华,地理标志扬华夏;竹溪蒸盆千年誉,省级"非遗"赴南极;八大蒸碗汇山珍,婚丧嫁盛宴席……盈盘沁齿色色鲜,满席竞艳呈吉祥。凭谁问:数千竹溪菜,鲜滋皆妙味。尔乃一锅鲜辣与清爽。或淡雅多滋,或辛猛灼舌,天下食客惊乎其技,竹溪厨嫂信手拈来。

 

菜以人同品,味以性同流。或曰:竹溪菜嗜酸辣耳,非雅儒义士之所好,非谦和君子之所赏。此偏颇之见,未足与论君子也。君子者,以澄清宇内,匡衡天下为志,疾恶如仇,慷慨壮烈。若诤臣徐成楚廉明方正,民呼"青天";若忠义守备甘继芳以身拒贼,义堪垂裕;若黄河总督李逢亨勇堵决口,功盖千秋。此皆古之真君子也。其刚烈之气,凛然千载,乃为竹溪文化之正脉,而华夏民族之本魂也! 追及近世,何恐捐躯革命,英勇就义;李文鑫引领武大,学贯中西;曾宪云建设海南,心系故里。宜哉古人所谓:"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嗟乎!竹溪菜肴之根,在于山水之间,山水清秀壮丽则食材洁净丰穰。盛世于斯,斯菜列鼎,味飨天下,全凭诚信。情谊笃,品牌响,酒家林街,食肆立巷,千商万店,雅集同乐。溪女把盏,秀色可餐,向坝民歌,悦耳言欢。竹溪菜幸甚哉,万代飘香。呜呼!曰:"煎炸蒸炒竹溪菜,东西南北天地中。" 丁酉癸卯于十堰。

 

----图文:老盆(18671965999)

本期编辑 /徐海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