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小溪探店丨天热没胃口?东门老街这口“陕味暴击”,让碗底朝天

时间:2025-07-10 09:30:34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新闻网讯 记者 张亚楠 见习生 王晓云 报道:当蝉鸣撕开七月的竹溪,溽热蒸得人食欲恹恹时。东门老街的烟火气已在晨光中苏醒,老街总飘着一股勾人的香那是油泼辣子泼在凉皮上的焦香。

竹溪地处秦楚边关,这方土地上的饮食文化天生带着兼容并蓄的气度,而扎根东门老街十六载的“正宗陕西凉皮”店,正用一勺油亮醇厚的油泼辣子,在鄂西北的晨雾里,熬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江湖地位,让秦楚边关的食客们吃出了地道的西北魂。

循着油泼辣子的香气拐进东门老街内街,红底金字的招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家店虽不足三十平方米,却已是东门老街上的第二家店,墙面上的菜单图文并茂地诉说着美食故事,味道和口感原汁原味,始终未变。

“从洗面到蒸制,整整十三道工序。”店主黄海燕的陕西口音里夹杂着竹溪味,指尖拂过蒸笼的纹路。这位来自关中的手艺人,自小在灶台边看父辈制作凉皮,如今将两代人的手艺带到了竹溪。

△陕西凉皮店店主 黄海燕

天未破晓的厨房里,她和丈夫便开始了每日的劳作。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在清水里反复搓洗至淀粉与面筋分离,沉淀后的淀粉水舀入蒸盘,在滚水中摇晃出匀薄的圆饼;案板上的凉皮被划成细条,半张正好装成一碗;黄瓜要根根挑拣,越新鲜越爽口;绿豆芽提前用水焯过,滤水后存放备用。最见功夫的是那碗油泼辣子——精选秦椒磨成的辣椒粉,用八成热的菜籽油分三次泼制,激发出焦香却不灼喉的层次,这是让老食客们魂牵梦绕的“灵魂调料”。还有那醋汁蒜水也是凉皮的点睛之笔,需要熬制放凉,一碗几勺、放多放少格外讲究。

只见老板的动作行云流水,铺豆芽、放皮子、码黄瓜、加面筋,浇上秘制料汁,最后一勺红彤彤的辣子淋上去,瞬间香气炸开。夹起一筷入口,黄瓜的脆、面筋吸饱的汤汁、凉皮的爽滑在舌尖打架,不知不觉就碗底朝天。

除了凉皮,现烤的肉夹馍也是必点。后厨的烤炉正散发着麦香,现揉的面团被盘成螺旋状,贴在炉壁上烤出金黄的虎皮纹。卤肉用的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老汤里慢炖四小时,筷子一戳便骨肉分离。剁肉时特意留些肉汁,与青椒碎一同填入酥脆的饼中。咬下去的瞬间,饼皮发出“咔嚓”的脆响,肉汁顺着嘴角溢出,肥而不腻的口感让竹溪人足不出城便尝到了潼关的地道风味。

资深食客自有搭配妙法——凉皮配现磨豆浆,豆香中和了酸辣的刺激;肉夹馍配冰镇酸梅汤,甜酸解腻;若是夏日傍晚来,还能要上一瓶冰啤酒,看辣子油在暮色里泛着红光——这方小店里,藏着陕味与鄂西北饮食的奇妙对话。

△顾客 王女士

△顾客 肖海宽

“高峰期一天能卖200份!”黄海燕笑着说。有熟客来店,黄海燕不用多问便知谁要大碗、谁多放辣、谁不要面筋。就像这碗凉皮,十六年如一日的新鲜食材与手作温度,早让秦楚边关的烟火气,在竹溪人的餐桌上扎了根。

在快节奏的当下,这家小店如同时间的注脚。十六年的坚守里有凌晨三点揉面的星光、有老客带走凉皮时叮嘱“多放辣子”的熟稔更有竹溪人对地道风味的执着。若你途经东门老街不妨推门而入,看一碗凉皮如何在竹溪的晨光里用柔韧的姿态连接着千里之外的关中往事,又用包容的味道温暖着每一个清晨的胃。这碗凉皮的故事还在继续。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