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深山里,藏着一种会“呼吸”的古老技艺——竹溪生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漆树林,乳白的漆汁如泪滴般滑落,这是大自然馈赠的“液态黄金”。
这个夏天,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青年们踏上了非遗解码之旅:他们攀过仙女瀑布的虹霓,触摸百年漆树的裂痕,在漆农的刀尖读懂“百里千刀一斤漆”的坚守;更用现代创意点燃传统工艺——漆扇在水中绽开写意乾坤,葫芦披上温润漆衣,直播镜头让千年技艺“破圈”生长。
这是一场关于“灵性”的博弈:生漆有它的脾气,匠人有他的执念,而今科技与审美架起时空之桥解锁竹溪漆艺的“新生密码”,看青春如何与千年漆魂共舞!
竹溪千年漆艺的灵性与新生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近日,在竹溪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霖漆与共”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桃花岛夯土小镇、漆艺文创中心、天宝漆院等地,通过技艺保护、数据搭建、直播推广等形式,探寻竹溪漆艺的千年脉络,唤醒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溯源仙女瀑布 探寻生漆生长之秘
忽闻水声如雷,豁然开朗——仙女瀑布似一条银链从云间垂落,撞击山石激起千层雪浪,水雾腾空化作虹霓。在竹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尚昂的带领下,成员们沿着溪流开启溯源之旅,亲身体验了孕育优质漆树的生态环境,展开了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竹溪独特的气候以及原始的生态,是优良生漆的天然温床。”李尚昂动情地说道。每一件漆艺作品的背后,都是自然与匠心的双重馈赠。
随后,团队成员奔赴天宝漆院,近距离观察生漆加工设备,学习从漆树汁液采集到成品制作的全流程工艺,系统了解生漆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并对生漆的纯度检测、储存条件等展开专业询问。李尚昂分享了他数年“与漆为伴”的经验。他提到:“现代化学漆虽便捷,但天然生漆的耐久性与环保价值不可替代。”团队成员围绕漆料应用中的干燥控制、色彩稳定性等问题与李师傅深入交流,李师傅则结合实例演示如何通过温度与湿度调节提升漆膜品质。
跋涉云海深处 体验生漆采割之艰
竹溪作为“中国生漆之乡”,其漆林茂密,漆树资源丰富。团队成员在李尚昂的带领下进入郁郁葱葱的漆树林。漆农师傅向成员们讲解了漆树的辨识技巧:“优质漆树树龄需达10年以上,树皮呈灰褐色且有纵向裂纹者为佳。”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割漆的最佳时间是夏季凌晨。此时温度适宜,漆液流动性最佳,且阳光照射前产量最高。在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学习使用特制割漆刀,在漆树上割出“V”字形切口。分组体验了从割漆到收集的全过程,亲眼见证了乳白色生漆从树皮缓缓渗出,最终汇聚成“漆珠”的奇妙景象。
“守传统不是守旧,但生漆必须是竹溪本地的百年大木漆;纹样可以融入现代审美,‘百里千刀一斤漆’的敬畏心不能丢。”李尚昂的话语让团队成员进一步领悟了“万物可漆”的生漆价值和“未来可漆”的工匠精神。
观摩制料工序,师承生漆髹饰之道
收集好先前割取的生漆后,团队成员返回天宝漆院。李尚昂随即用这批新鲜的生漆,向团队成员演示了将其加工成漆料的全过程:从过滤杂质、按比例加入矿物颜料调和,到反复搅拌直至质地均匀,每一步都讲究精细的手法和精准的火候。他边操作边讲解:“生漆加工看似简单,实则对环境温湿度、颜料配比都要求严苛,稍有偏差即成色不佳或附着不牢。”
随后,团队成员亲手使用制作好的漆料,体验了葫芦与手串的涂漆工序。在李尚昂的指导下,大家用细毛刷蘸取适量漆料,小心翼翼地在葫芦表面均匀施涂,或是沿着手串木珠的纹理细细刷拭。过程中,成员们逐渐掌握了“薄涂多遍”的技巧——待第一遍漆料干透,再进行第二遍涂刷,以确保漆膜平整光滑。尽管初次尝试时漆层难免厚薄不均,但在反复练习与调整中,大家不仅渐渐把握了生漆与器物融合的微妙手感,也对生漆“温润坚韧”的特性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体验漆扇制作 感悟生漆灵性之美
在李尚昂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以漆扇制作为跨时空对话媒介,在方寸扇面间感悟髹饰技艺的时空折叠。将彩漆滴入水中,晕开的墨韵衬着素白纸扇,转瞬幻化出一幅幅天成的图案。成员们凝神屏息,将颜料在水中舒展、悄然附着扇面。指尖轻点尚未干透的漆膜,那温润的触感,正是生漆独有的语言。李尚昂在旁轻语:“每一步都得顺着漆的性子,急不得”。团队成员积极融入艺术创新思维,将传统工艺精髓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成扇虽非至臻,却都凝着生漆的灵韵与各自手心的温度。扇面流转的漆光中,凝结着青年一代守护非遗的炽热情怀与文化使命感。
寻访非遗匠人 传承生漆匠心之魂
在竹溪大木漆漆艺工坊内,空气中弥漫着生漆特有的温润气息,漆艺大师彭涛为实践团队开启一场深度沉浸的漆艺探访之旅。工坊陈列架上,髹漆茶具、漆艺手镯、漆木发簪等数十件漆艺珍品静静陈列诉说着大漆从天然树脂到艺术珍品的蜕变历程。
期间,彭涛老师系统阐述了漆艺的发展现状、现存困境及破局思考,分享了传承路上的坚守与思考。“一件漆器诞生堪比修行,开坯、造型、漆灰、打砂、褙布、打磨、浆灰填缝、髹涂……反复数十遍,历时六月方成。”他拿起一件融合了几何元素的现代漆艺摆件,语气坚定地说,“创新是让年轻人喜欢的钥匙,而坚守手艺的根,才能让这门技艺走得更远。”他的坚持深深触动了在场队员,大家纷纷表示愿以青春之力守护这一文化瑰宝。
创建数字工厂 诠释生漆厚重之蕴
镜头缓缓推进,主播们跟随漆艺非遗传承人李尚昂、彭涛,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各种漆器之间,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着每一件漆器背后的故事与工艺,将观众带入色彩斑斓、工艺独特的漆器世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鹤翔于天》茶盏,你看,线条勾勒流畅舒展,仙鹤振翅灵动欲出,釉色如凝脂般温润,寓意吉祥如意,尽显古典雅致。每一寸光华,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热情。”学生陈玉洁的推介声中,满是自豪。
灯光映照下,古朴的漆鼎、精美的漆画,徐徐展开一幅厚重的文化长卷。李尚昂轻抚漆器,讲解道:“漆树需生长数年方可割漆,年产量仅半斤左右。这‘液体黄金’,凝结着自然的馈赠与匠人的坚守。”他拿起割漆工具演示,细述其中蕴含的“轻割保树”智慧——即在割漆过程中,需遵循特定技法,避免过度采割,确保漆树得以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利用。李尚昂以独特的视角引导观众了解中华漆艺的深厚底蕴,引发了大家对于传统漆艺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考。
直播“吆喝”圈粉,点燃生漆烟火之气
“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我是你们的主播小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竹溪非遗殿堂,感受竹溪漆艺的独特魅力。”天宝漆院,一场云端邂逅正在上演。团队成员化身主播,为生漆产品进行直播推介。镜头前,主播们条理清晰地介绍大漆蜜、大漆油等漆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独特口感与营养价值,期间巧妙串联探访见闻,将漆产品与竹溪好山好水的紧密关联娓娓道来。这种“看得见、听得懂、可感知”的展演,让观众沉醉于非遗魅力。
期间竹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尚昂现场解说竹溪漆文化千年传承故事,从农产品培育细节到生漆提纯关键工序,再到背后蕴含的乡土故事,让人惊叹于竹溪漆器精品、特色农产品的匠心底蕴。团队成员除了配合大师讲解竹溪漆器工艺,还就直播间互动福利、直播产品限时抢购等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这场直播最终获得20万点赞,实现销售额10000余元。
此次“非遗+电商”的创新尝试,不仅让深藏于工坊中的传统漆艺走出地域限制,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更通过数字化传播渠道,为非遗文化搭建起与年轻群体对话的桥梁,为其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兼具活力与潜力的新途径。
弘扬国漆底蕴,重拾非遗自信。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特殊的对话。“霖漆与共”队员们于行中学,于做中悟,用实际行动为漆艺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后期,团队成员将系统整理调研成果,重点围绕传统工艺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化传播等方面形成实践方案,挖掘“生漆之乡”资源,擦亮“竹溪生漆”品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