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阳春三月,走进山高溪潺的向坝乡高泉村,放眼望去只见一座平桥连接沿河两岸;二条通村达院水泥路蜿蜒延伸到山上山下农户门前;三排错落有致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掩映在绿水青山中;勤劳的父老乡亲成群结队在田间地头开沟施肥、平整烟地。生机盎然的村庄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新画卷。这是精准扶贫给这个村扶出来的新变化和新希望。
提起这些新变化,村书记杜春波饱含深情地说:“这些变化离不开县公路局的结对帮扶。精准扶贫两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00人今年脱贫大有把握”。
公路人安“新家”
自全县开启精准扶贫“四双”结对帮扶之后,县公路局党委班子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帮扶干部包户责任、驻村工作队职责并抽调3名专职工作队员,到竹溪最边缘的高泉村安营扎寨开展精准扶贫。会同乡村干部一起走村进户,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精准扶贫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对照上级文件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好125户贫困户相关档案资料。将这些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把高泉村的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每月1次到户督促当年增收项目的落实效果。贫困户许国清因冠心病,心脏做过支架搭桥手术,交通不便,住的是翻炸裂口的土墙房,本人对生活产生消极态度。提起搬迁老许是油盐不进不愿搬迁。工作队员张世军会同包户干部隔三差五到户促膝相谈,了解到老许认为自己的冠心病治疗花费较高没得好多活头,还不如给家庭减轻负担,多少能省些钱。工作队根据这一情况,鼓励他发展养蜂、喂猪,又联系相关救助事项,又会同村干部到就近安置点选址,通过真情实意的帮扶行动,深深感动了老许消除了他的顾虑,去年他们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余元。安置点的新房已竣工预计今年4月可入住新房。县公路局帮扶工作队住在村委会,每天按时签到,及时到户。村干部谌永生说:“他们月驻村20多天,包的贫困户门朝那方开,树往那方栽,家里多少人,米还有几袋像跟自己的家一样都晓得一清二楚”。
贫困户添“新业”
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世军说:“贫困户要脱贫,既要解决房子,又要解决肚子,更要解决票子,要让贫困户多开杂货铺,多添新家业”。
易地扶贫搬迁户卜平原来住在高泉村四组,交通不便、吃水困难、居住简陋、上学就医难。去年他搬进村委会附近的集中安置房,自来水安到家,公路通到院子里,出门就是学校、商店、卫生所,十分方便。而且,包户干部还为他出谋划策,种植烤烟20亩,养殖牲猪4头。通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年就获利6万余元。为今年脱贫打下了基础。去年全村入住安置房70户233人。今年19户47人的安置房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高泉村的交通瓶颈被彻底打破。高泉村5.62公里公路全部得到硬化,谢秀翠家住在四组半山坡上一家六口人拥挤在破烂不堪的土墙房子里,能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她一生的梦想。“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你看保安寺安置点路边那栋白房子就是我的新家。”老谢得意地向笔者介绍道。站在一旁的村民袁文生插话了,“现在路通了,今年村里又在建设扶贫安置房,工地上的活路多,我们两口子都给别人下货,收入不比出门差,屋里喂得猪,鸡子都能照看”。
工作队员张世军说:“增收路子户上定,产业项目村上抓,保障措施乡上拿,脱贫困难局里帮”。公路局帮扶工作队员到户落实“十个到村到户”,宣讲落实产业项目规划到户、金融扶贫到户、创业就业到户、教育扶贫到户、医疗救助到户等。落实县乡对贫困户产业奖补政策。近年来,公路局为高泉村修路、修广场、易地搬迁累计扶持资金100多万元。与乡村干部一起因地制宜落实骨干增收项目。在高泉村4组新建苗木基地30亩,以辣椒为主的蔬菜80亩,烤烟150亩,种植“冬桃”80亩、核桃80亩,新建农家乐1家。带动125户400人脱贫致富。
村集体铺“新路”
为了整体脱贫,按照“ 四有、九确保”脱贫标准,村集体经济后劲不足。县公路局帮助村委会在一组兴建沙场,帮村委会解决建设所需资金10万元。去年,集体经济收入增收达万元。今年,主动争取乡政府支持,帮助解决发展集体经济启动资金,扩大沙场规模,新增苗木基地,实行共同管理,确保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保证村集体经济收入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在县公路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村民们都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我们相信高泉村不仅能甩掉‘贫困帽’,还能戴上‘小康帽’。”村支书杜春波信心满满地说。(袁晓琴)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