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 正文

为了群众能脱贫

时间:2016-06-21 10:23:25      字体:  打印  播放

通讯员王 华 王富礼 朱 静

发展养殖业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发家致富,易地扶贫搬迁使群众搬离“穷窝”住进楼房……如今的天宝乡张家山村,一条精准脱贫之路正越走越宽。

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县委党校的精准帮扶。

深入调研“找穷因”

按照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县委党校成立了扶贫工作队,全体党员干部人均包保3户贫困户。

一入驻,工作队连续数十天“扎”在村里,田间地头查实情,农户炕头听真话,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由于部分村民搬离张家山村,工作组甚至跑到村民现居住地寻找村民了解情况。

为了摸清农户具体收支情况,做到精准识别,驻村工作队会同乡、村干部,采取“一访二看三问四算账”措施,“一访”即在走访农户之前先向其他农户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底;“二看”即入户后看房屋结构、家电配置和屋内基本布局;“三问”即询问走访农户土地山林面积、外出务工人员及务工地点、农作物收成情况、全年养殖情况等;“四算账”即根据市场经济,对被走访农户全年的收支进行核算。

根据摸底情况,驻村工作队首先开展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问题。2016年,在县水务局的支持下,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具体施工,从猫子沟引水至茶场,全长约15公里,全程铺设直径约10公分的ps管道,并修建蓄水池、沉淀池等相关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引水问题。同时把节余水源引至茶场山顶水塘,对茶园进行喷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同时,科学编制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到户、责任到人”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了“路边有住房、农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户户有大学生”的发展目标,详细制定了以专业合作社为形式、以种植、养殖产业为重点的脱贫计划。

“四双”帮扶“促增收”

贫困对象找出来后,如何把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该校13名党员干部对张家山茶场44户进行对接帮扶,帮助农户成立了远景茶叶合作社,与天润农业合作社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农户产业发展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目前,全村有3家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流转土地、山场200多亩,吸纳30余名农民成为股民或产业工人。

为解决脱贫问题,该校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为每户制定脱贫计划,扶贫先扶志,依托产业扶持助农民增收。贫困户钱友德妻子患有严重的眼疾,钱友德作为家中主劳力,无法外出务工。工作队为其送去3头黑毛猪,该户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

让干部生活在群众当中、让群众生活在组织集体当中、让支部建在百姓心目当中。该校多方筹资,为茶场建起农村书屋,目前图书总量约2000册。同时计划2017年新修建村委会。

扶持产业“拔穷根”

张家山现有的2000余亩茶园老化情况严重,该校驻村工作队联合财政局对茶园进行规划,累计修建约20公里的茶叶作业道,并对茶农发放200余吨茶叶肥,计划在2017年对老化茶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通过一系列措施,2016年茶农人均同比增收2000余元。

根据农户实际和劳力情况,有计划的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生猪、土鸡、养牛业发展迅速。驻村工作队主动联系天润公司无偿为农户提供蜂桶、蜂种、技术,并开展技术培训,农户所产蜂蜜由天润公司根据市场保护价进行回收。目前,200余桶蜜蜂在张家山安家,培训养蜂技术人员20余人。

同时,联系组织3家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流转土地、山场200多亩,让农民变成股民或产业工人。

易地搬迁“挪穷窝”

安居才能乐业。移民搬迁一直是张家山村最大的难题,也是村民最大的心愿。

为此,党校驻村工作队与乡村干部多次深入农户做工作。按照“五进五不进”的工作要求,根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农户,确定易地搬迁农户28户83人,主体建筑面积2325平方米。目前征收土地、山林共计10余亩,解决了安置地建设场地问题。4月底,安置点开工建设,目前房屋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第一层已建起,驻村工作队严把质量关,每日在现场检查指导施工,协调水、电、路建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