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 正文

为了同圆小康梦

时间:2016-04-13 14:39:04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新闻网讯(通讯员黄朝根、王文涛)近日,笔者在向坝高泉村走访时,听到当地群众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拧开水管有清泉,公路修道家门前,本土产业大发展,不出村子能挣钱……”这简单朴实的话语是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

2014年,向坝高泉村定为县公路局的精准扶贫帮扶村,在短短的3个年头中,这个距县城200多公里的南部山区最远的特困村,怎么这么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呢?

找准穷根施对策

自2014年,县公路局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后,在通过详细的摸底排查,高泉村共179户,特困户就占75户,其中有30多户家里不通水,40多户还住在不通公路的二高山上,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到外地打工。通过进村入户摸排情况发现该村贫困的主要“病根”就是:不通路、不通水、无产业”,找到了病根,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

引水修路保民生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该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确定了把“引水修路保民生”放在帮扶的首位战略。

驻村工作队通过争取项目和自筹资金3万元,共修建人畜饮水池4个,铺设管道2500米,解决了30余户的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

同时,该局先后投入123万元,修建通村路4条,共计3.6公里,配备防撞墙、警示标等安保设施1600米,覆盖高泉村46户、134名群众,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实现了山上群众多年来“要想富,先修路”的愿望。

发展产业拔穷根

有了水、通了路只是解决了群众的而生存基础设施问题,要想彻底拔掉穷根,好必须大力发展本土产业,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就业,不能让老百姓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要正真落实起来还是阻力重重。为了让老百姓打消顾虑,筑牢只有依靠产业才能脱贫致富的信心,工作队决定根据贫困户个人特长及自身意愿,选准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并通过协调贴息和小额贷款支持,来推动项目发展,实现真正的从短期的“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最终使高泉达到“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多数”的整体脱贫目的。该局在每年拿出三万元对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的群众进行奖励,使得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截止到目前,通过工作队的帮扶,高泉村发展烤烟150亩,药材30亩,梭椤树110亩;成立养殖合作社2个,预计年底可出栏猪300头,牛100头;贫困户散养生猪500头,牛20头、羊270头;发展集体沙场1个,建成新型机制砖厂1个,可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10人左右,年上缴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

当地群众高兴的说:“这次精准扶贫才正真扶到了点子上,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长远的脱贫的路!”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