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利厅工作组助推莲花村水生态工程建设侧记
通讯员方丽
半年前,省水利厅在第五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中,通过水生态整治工程,精心“培育”的一颗“明珠”——千湖之省的湖泊名录上将增加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湖,成为荆楚大地上第756座湖泊。
精心设计,让沼泽变湖泊
当时的莲花村,虽守着一座莲花湖,但忧虑着灌溉和排洪。莲花湖其实就是一大片冷浸农田。由于位置较低,排水不畅,长年受积水浸泡形成乱泥塘,塘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堆积,长期无法耕种,并完全丧失对周围农田及山坡地的灌溉排洪功能,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一大障碍。
针对此情,入驻该村的省水利厅“三万”工作组,及时邀请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进行现场勘察设计,多方筹资,按照在自然环境里美化村镇理念,改变单一的治水思路,采用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滨水景观等综合措施,对原属于沼泽地全面实施“三线一路”综合治理,即水域保护“蓝线”、绿化控制线“绿线”、外围建筑控制线“灰线”和环湖道路。彻底改变其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如山的境象。
在建设过程中,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忠法带队千里迢迢赶赴竹溪现场指导。省湖泊局专职副局长、省水利厅“三万”工作组组长熊春茂及队员们更是驻扎在工程建设一线,把莲花湖当精品进行打造。工作组大到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计量管理,小到断面处理、植物种植、石头摆放,都严格把关,细心设计。
雨污分流,让浊水变清水
莲花湖位于莲花片区的核心区域,周边有5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耕地面积693亩。多年来,居民们的生活生产用水、天然雨水都自动流入该湖内,造成湖内水体发臭,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在省水利厅“三万”工作组协调下,县水务局与片区内的蒋家堰政府密切配合,分别承担技术责任和施工责任,决定把莲花湖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莲花片区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三万”村村通客车主题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在实施莲花湖生态治理过程中,坚持把湖水与污水隔离,在沟岸左右侧结合路面交通改造分设1.5米宽生态绿化缓冲带。缓冲带分别设有预制混凝土初期雨水拦截管道,其中右侧缓冲带底部设居民生活污水截流管道,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莲花湖下游泄洪沟,实现雨污分流,让湖水清澈起来。
沟通水系,让静水变动水
莲花片区主要有莲花沟、龙堰沟和刘家沟三条水系。如何让莲花湖的水活起来,唯一途径是将沟渠进行整治,将水库进行加固,再将水库的水自然引灌至莲花湖。
为了消除居民们的心病,变患为惠,工作组坚持“点”、“线”、“面”结合,系统实施莲花片区综合水系规划。结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对蒋家堰黑龙洞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黑龙水库和龙堰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增加水库调蓄泄洪能力。结合第六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对蒋家堰镇的蔓菁沟、岳王庙、黑龙洞、土城子、莲花、富强、瓦米沟、枫树岭、黑沟、龙堰、郑家沟、徐家沟等行政村进行高效节水建设。
工作组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北部平坝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按照“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灌溉原则,对黑龙水库东西干渠进行综合整治,以黑龙水库为水源点,采用自流形式,顺龙堰沟和莲花沟,汇入莲花湖,再由莲花湖流入刘家沟渠进行灌溉。
人水和谐,让废水变活水
如今的莲花湖,依山就势地构建水生态景观,保持了塘岸原有的自然弯曲,利用天然地势高差,布设一些叠水设施,突出水流的多样性和特别性,如此既使得湖景美观,又加快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强化塘水的净化功能。
工作组结合莲花片区珍稀植物园建设,以亲水平台、休闲广场、踏水汀步为“点”,以人行景观路、园区观光路为“线”,将莲花湖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按照大小各异、风格不一、错落有致的原则点缀水榭亭台设施、树荫长凳,使湖岸周边成为舒适、宜人的场所,让人得以亲近水体、享受自然的乐趣。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