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 正文

竹溪法院青年干警培养工程出成效

时间:2014-05-16 14:54:48      字体:  打印  播放

2011年以来,竹溪县法院新招录24名高校毕业生,35周岁以下青年干警占全院干警总数的36%,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信得过、业务精深学得实、人尽其才用得好、扎根基层留得住”的青年干警,竹溪县法院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抓教育、重实践、强技能、搭平台,为青年干警的快速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筑牢“信”的思想。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邀请先进典型现场作报告、举行“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征文、开展“四德”教育、组织“读党史、颂经典”演讲赛以及开展“法官如何理性做人”大讨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干警恪守司法良知、坚定法治信仰。坚持党组班子定期谈心谈话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青年座谈会,院领导不定期深入到青年干警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及时消除思想障碍。

完善“学”的机制。制定青年干警业务能力素质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为青年干警量身制订培养方案。一是“节点式”培训。抓住青年干警从法学院学生到法院干警、从书记员到法官、助审员到审判员的三个关键转变节点,渐进实施岗前教育培训、预备法官培训、类型化及疑难案件规范审理培训。二是“体验制”锻炼。把新录用的大学生安排到审判、执行、立案信访等一线部门进行至少半年岗位锻炼,然后下派到基层法庭工作,并采取压担子、出点子的方法,使其“接地气”、“添底气”,确保“沉住气”、“出成绩”。三是“导师制”实践。选出资深法官作为带教指导老师,通过“手把手”的指导帮教,对青年干警进行思想上引导、作风上培养、工作上指点、经验上传承,并要求每位青年干警在培养周期内至少“办一件精品案件、撰写一份优秀裁判文书、主持一个示范庭、发表一篇调研论文”后方能“结业”,逐步增强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搭建“升”的平台。对于青年干警既要培养好,又要用好,使青年干警想干事业有舞台、干好事业有发展。一是完善学习平台。鼓励干警参加在职高学历学位教育,并给予一定奖励。设立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确保每年征订30种以上业务类报刊方便青年干警学习,每年举行一次青年干警综合业务知识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轮岗交流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逐步提升其法律素养。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对新招录青年干警,根据培养目标,实行办案部门之间和办案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的定期“双向轮岗”锻炼,着力培养专业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部门交流,打破岗位界限,根据青年干警个性特点和本人意愿以及岗位需求,每年分期分批安排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青年干警进行“1+2”跨岗锻炼,即每年在履行好本岗位职责的同时,再跨岗部门办理1件案件,撰写一篇相关领域理论文章。经过培养锻炼,近三年有8名青年干警被提拔任用为中层副职及以上干部。

营造“家”的氛围。2011年以来招录的24名青年干警中,竹溪本地人只有3名,非竹溪人员21名。为解他们的后顾之忧,该院开办职工食堂,包括节假日在内一日三顿提供工作餐。为单身干警提供单身宿舍,并配备电视、洗衣机、热水器、淋浴房等生活设施,帮助已婚干警争取公租房。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登山、郊游、卡拉OK、县内职工联谊会等活动,并添置文体设施,开放健身房,每季度组织一次“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体育竞赛,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凝聚力。对新录入的青年干警,在正式上班前为其准备好工作服,腾好办公室,配齐办公用品,并一对一与老干警结成“生活老师”,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本地风土人情,使其及时感受法院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对法院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内在的持久的归宿感和向心力。

三年来,34名青年干警无一人流失,12人通过司法考试,2人获得硕士学位,共获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26人次,一名入职仅两年的青年干警因业绩突出被任命为法庭负责人。(柯尚清金波)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