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记者 袁正伟 报道:初秋的竹溪,天高云淡。日前,在竹溪县甘露寺路(桥)延长线项目工地,挖掘机轰鸣作响,工程车往来穿梭,工人们紧张有序地作业,呈现出一派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这条承载着城北居民多年期盼的道路,正随着摊铺机的推进,一点点向远方延伸,即将成为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推动城市更新改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行变迁见发展“桥路之变”最入心
“这条路上的每一寸进展,我们都看在眼里、盼在心里。”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女士每天路过工地,都会驻足观望一会儿,“以后出门不用再绕远路,想想都高兴!”
说到出行便捷,竹溪人这两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家门口的路与桥的变化。交通,早已成为竹溪人触摸城市脉搏最直观的“温度计”。
曾几何时,“堵车、绕道、路况差”是竹溪人日常出行的常态。尤其是南大桥、跃进桥、西关桥三座桥梁,因桥面狭窄、设施陈旧,常年处于“城中梗阻”状态——每到早晚高峰,桥上便陷入“人车混战”的窘境:机动车排着蜿蜒的长队龟速挪动,行人在车流缝隙里小心翼翼穿行,非机动车则见缝插针穿梭其间,原本就局促的桥面被挤得水泄不通,不仅通行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以前路也窄、桥也窄,特别不方便,走得慢还提心吊胆。”市民刘女士回忆起过往,语气中有些无奈。
如今,这样的烦恼已成为“过去式”。经过改造升级,南大桥、跃进桥、西关桥彻底摆脱了“梗阻”标签:桥面铺着平整的沥青,双向四车道敞亮开阔,白色的车道线画得笔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被清晰分隔,车辆循着各自的路线平稳驶过,再也没有往日“挤着过、抢着走”的混乱;两侧的人行道,地砖铺设整齐,白玉兰路灯造型雅致,待到夜晚,温润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一条“星光长廊”;桥头的绿化带里,绿植错落有致,为钢筋水泥的桥梁增添了几分生机。
“现在多好啊!桥加宽了,路也平整了,又美观又方便。”刘女士指着桥面告诉记者,现在过桥再也不用跟车挤了,心里踏实得很。
路通带来“财路通”民生温度触手可及
桥通了,路更要畅。在提档升级后的城北大道上,崭新的柏油路泛着油亮的光泽,平坦得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两侧的路灯璀璨明亮,即使是夜晚也如白昼般清晰;绿化带里草木葱茏,月季、紫薇等花卉点缀其间,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条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城郊小道?如今,它已蜕变成车水马龙、充满活力的城市主干道,成了竹溪城北的“新名片”。
“以前我们店门前这条路全是泥泞,客人来用餐时总是抱怨说这里路不好走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门口干干净净的,客人愿意来了,客流量比以前多了不少,这路真是修到了我们的心坎里呀!”小吃店主胡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欣喜与感激。
交通的改善,不仅暖了商户的心,更惠及了每一个普通市民:对孩子来说,上学路上的桥梁更宽、道路更平,多了一份坚实的安全保障;对老人而言,出门遛弯时,平坦的人行道、明亮的路灯,是最贴心的依靠;对上班族来说,畅通的道路缩短了通勤时间,让归家的路少了几分匆忙、多了几分从容。
大道向远绘新篇竹溪日子更宽广
机器的轰鸣,是城市拔节生长的生动回响;建设者额头的汗水,正浇灌着竹溪通往美好明天的希望之花。眼下,西关桥、南大桥、跃进桥已改造完成;红光路微循环改造已完工通行;供水调度中心旁道路已建成;密云学校道路顺利复工,寿康超市红光市场门前人行天桥正加快建设;竹溪县广场公园路拓宽工程前期设计已完成,正按程序加快推进;三零二巷微循环改造、城北大道降高改造、甘露寺路(桥)延长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它们的建成,将进一步织密竹溪的交通网络,让城市脉络更加通达。
从拓宽的桥梁到升级的道路,这些在地图上看似简单的线条、在现实中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对竹溪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交通设施”的定义——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丈量着竹溪向前奔跑的速度;更是温暖生活的“粘合剂”,串联起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日常。
脚下的道路不断延伸,眼前的桥梁凌空飞架。它们改变的,是出行的距离与效率;温暖的,却是穿行其间的每一份平凡烟火气。当回家的路越走越宽,当幸福的桥越连越畅,竹溪人的好日子,也必将像这脚下不断延伸的道路一般,愈发宽广、绵长,充满无限希望!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