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竹溪的青山秀水间,走出了一位把青春铸进雪山的战士吴成云。他十七岁入伍,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生命禁区戍边十六载,从拉萨街头的硝烟,到樟木震区的断壁,再到洞朗对峙前线的冰霜,足迹踏遍雪域高原的每一道裂痕。当高原的罡风掠过他黝黑的脸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军人挺直的脊梁,更是一个家族血脉里奔涌的家国情怀。
淬火成钢:风雪磨砺报国志
吴成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述当兵的故事,从小受到熏陶,立志长大后成为像爷爷一样报效祖国的军人。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实现了愿望。
2005年寒冬,新兵吴成云站在拉萨零下二十度的操场上。寒风如刀,耳朵冻得发麻,可爷爷那句“当兵就要有个当兵的样子”在他耳边铮铮作响。他每日提前起床为战友打热水,深夜就着路灯苦背作战条例。三个月后,他以全优成绩入选警卫班,将家训化作军营的脊梁。
2008年3月14日,拉萨街头黑烟弥漫。时任警卫班班长的吴成云死守军区总医院大门。当燃烧的轮胎滚向急救通道,他一声嘶吼:“让开伤员!”举起盾牌顶在最前。石块如雨砸落,他左臂护住身后护士,右臂盾牌纹丝不动。三小时的对峙,迷彩服后背结满盐霜,身后三十六名伤员安然无恙——那一刻,竹溪少年的肩膀,扛起了人民子弟兵千钧的重量。
界碑为证:咫尺天涯家国情
2017年洞朗对峙前线,康明斯军车在海拔4600米的碎石路上颠簸。时任勤务分队长的吴成云亲自驾驶头车探路,车窗外的经幡在狂风中如战旗翻卷。他连续驾驶18小时运送部队,下车时双腿僵直如铁。此时妻子临产的消息传来,他沉默良久,最终只回复:“母子平安就好。”任务结束才踏上归途,当他在驾驶室看到妻子发来的婴儿照片时,这个雪崩面前都不曾皱眉的汉子,泪水终于冲开了冰封的眼眶。
在岗巴县零下四十度的“生命禁区”驻训时,吴成云与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在无碑之地站成界碑。一次冲突中,外军悍然越线,他与战友寸土不让,风雪中站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雪山红旗,永放光彩”——他像铆钉般牢牢铆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用十六载青春践行着入伍时的铮铮誓言。
吴成云说当兵两年是义务,五年是青春,八年是奉献,十二年是责任,十六年是信仰。当兵十六年对祖国热爱与信仰无与伦比,他很庆幸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神圣的雪域高原!
血脉相承:永不褪色的精神界碑
2022年退伍后,吴成云在湖北双浩公司当了一名商务司机。入职首日,职工宿舍赫然出现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军被。同事笑问:“兵还没当够?”他正色道:“有些东西,脱了军装也刻在骨头上。”
方向盘成了他的新战位。每辆车必备急救包、灭火器、晕车药;轮胎要敲击辨音,车身用三块抹布分区域擦拭。一次暴雨中遇山体落石,他凭借高原练就的本能,在滚石阵中左冲右突杀出险境。公司为他设立党员先锋岗,董事长感慨:“他的车开得稳,因为心里装着责任的分量。”
从秦巴山麓到雪域之巅,从钢枪到方向盘,吴成云用生命标定着精神的坐标。每天清晨五点半,他仍雷打不动完成五十个俯卧撑,仿佛在丈量大地,也仿佛在向远方的高原行军礼。如今他带着儿女重走故乡山路,他想起了过世的爷爷,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未来。有一种精神,要代代传承;有一种信仰,要辈辈坚守。他常指着逶迤群峰对儿女说:“看见山,看到老家,要想起界碑;看见路,看到人群,要记得有人用青春甚至生命为你踏平荆棘与坎坷。”
当万家灯火点亮城市的夜晚,这个腰杆笔直的竹溪汉子依然如移动的界碑穿行在人潮中。十六年风雪雕刻的岂止是沧桑面容?那是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信念,用青春和热血熔铸成的不朽丰碑。吴成云,一个竹溪汉子,他的存在本身就在诉说:真正的界碑不在边境线上,而在每个中国人挺直的脊梁里;真正的家风传承,就是把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化作守护山河的无声誓言。(孟正圣 郑守新 甘娥)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