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5日,十堰市体育、艺术学科支教暨中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研讨活动在竹溪县举行。来自全市的体育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齐聚一堂,通过经验交流、课堂观摩、主题沙龙等形式,聚焦体育教学改革前沿。作为活动承办地,竹溪县以“人人体艺”行动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体育教学改革体系的经验引发广泛关注。
机制破局,让体育教育“强起来”。面对山区体育师资薄弱、教学碎片化等难题,竹溪县打出机制创新组合拳:三级联动管理。整合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体卫艺股与体育教研职能,构建“县乡校”三级管理体系,将体艺教育经费与赛事活动深度绑定。科学评价导向。创新体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小学阶段体艺评价权重达40%,中学阶段占比25%,体育学科抽测分值占比提升至50%,考核结果与校长教师评优晋级挂钩。校地协同育人。与汉江师范学院建立战略合作,每年引入体育专业实习生补充师资,联合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培育4支校园舞龙舞狮队,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课堂革命,大单元教学破解“碎片化”。在思源实验学校的展示课上,篮球大单元教学将运球、战术、比赛等模块系统整合,学生通过18课时学习即可完成基础技能掌握到实战应用的全链条训练。这种变革得益于竹溪县推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指南》,通过明确各学段教学标准、建立教联体集体备课制度,彻底改变以往“放羊式”“单一项目反复练”的教学模式。
“现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目标,学生能系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参与展示的体育教师介绍,县里还配套开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运动密度、强度等核心指标纳入督导考核,确保“教会、勤练、常赛”落地见效。
成效显现,从“育体”走向“育人”。改革实施以来,竹溪体育教育呈现多点突破:全县年均举办综合性赛事超20场,校校建有运动队,第十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刷新119项纪录;2025年十堰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中,竹溪U9女子足球队勇夺冠军,实现历史性突破;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所学校获市级健康大课间一等奖,体艺教师获县级表彰人数同比增长60%。
“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课程,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载体。”竹溪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一校一品”建设,推动每个学校打造特色运动项目,让“班班有队、校校有品”成为常态。
随着研讨活动的深入开展,竹溪经验为山区县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新范式。正如与会专家所言:“当体育课从‘可有可无’变成‘不可替代’,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真正立体起来。”竹溪正用教育革新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五育并举的生动答卷。(徐海涛)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